Loading [MathJax]/jax/output/SVG/jax.js

投审稿系统

下载中心More >

编辑部公告More >

行业动态More >

友情链接

“最新录用”栏目展示本刊经同行评议及主编审定正式录用的文章,并已提交网络在线发布,但尚未确定刊期,暂不能确定卷期及页码,但可以根据DOI进行引用。
液固浸渗挤压铝覆层夹芯CF/Al复合材料燕尾榫头制备工艺研究
摘要:

本研究探讨了铝覆层夹芯碳纤维增强铝基(CF/Al)复合材料燕尾榫头的制备及其力学性能。采用T700-12K碳纤维和ZL207铝合金,通过液固浸渗挤压工艺,在660℃~715℃的不同温度下进行浸渗测试。结果显示,浸渗温度的升高显著提升了试样的拉伸强度(154 MPa)和剪切强度(88 MPa),尤其在690℃~715℃时,复合材料表现出均匀的碳纤维分布和无明显缺陷。研究还分析了温度梯度对浸渗行为的影响,发现优化的浸渗压力(45 MPa)及适当温度有助于提高浸渗质量。测试结果表明,制备的复合材料具有优秀的力学性能和良好的加工适应性,为其在实际应用中提供了可靠依据。

基于碳纳米管网络膨胀原位浸渍的柔性复合相变薄膜制备及性能
摘要:

开发具备高光热转换效率、快速响应和优异热管理性能的相变材料(PCMs)对有效利用太阳能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开发柔性可卷曲和折叠的薄膜类相变材料,能够进一步拓展太阳能在便携和复杂形状结构的应用。本文采用电解析氢膨胀与原位浸渍协同的策略,将聚乙二醇(PEG)高效复合到碳纳米管(CNT)连续网络中,制备得到CNT网络分布均匀、PEG高负载(97.2wt%)的柔性复合相变薄膜。得益于CNT网络优异的光热转换能力与高导热特性,该薄膜能够高效捕获并快速实现光热转换、热量传输及热量均匀分布,展现出较高的蓄热能力(146.3 J·g−1)和光热转换性能(67.8%)。在−10~40 ℃的环境下,该薄膜变现出良好的热调控性能,并具有卓越的柔韧性和优良的热稳定性。此外,本文还探讨了影响热管理效果的关键因素,为柔性热管理材料的开发和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超声输入能量对Cf/Al与TC4接头微观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摘要:

利用超声波辅助钎焊的方法对碳纤维增强铝基复合材料(Cf/Al)与TC4合金进行焊接,研究了超声波功率对接头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为降低焊接温度,先使用热浸方法在TC4合金表面生成由TiAl3颗粒弥散强化的铝基改性层,然后用Zn5Al钎料在420℃进行钎焊。结果表明,保温时间为30 min时,TC4合金表面TiAl3颗粒层的厚度可达80 μm。超声功率对焊缝中TiAl3颗粒和碳纤维的分布影响很大。当超声功率为333.3 W时,因较弱的母材溶解与钎料挤出,焊缝中TiAl3与碳纤维的数量较少;随着功率的提高,焊缝中TiAl3与碳纤维的数量逐渐增加。当超声功率为1000 W时,超声作用10 s时即可获得由TiAl3颗粒和碳纤维协同增强的复合焊缝。纳米压痕测试结果表明,TiAl3颗粒的硬度和模量分别为7.56 GPa与181.73 GPa,高于接头其他区域。当超声波功率为1000 W时,接头的剪切强度高达30.16 MPa,几乎与Cf/Al母材等强。

金纳米颗粒@金属有机框架复合物纳米酶及其生物传感和抗肿瘤应用研究进展
摘要:

基于金属有机框架(MOFs)材料的纳米酶是一种非天然酶,具有可调的孔隙率、极高的比表面积、易修饰的表面及模拟酶的催化性能等特点。而金纳米颗粒(AuNPs)修饰的MOFs(AuNPs@MOFs)复合物亦是MOFs基质纳米酶的重要种类之一,且AuNPs具有局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可扩展AuNPs@MOFs复合物纳米酶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特性并提升SERS信号强度,因此,AuNPs@MOFs复合物纳米酶近年来引起了研究者的重点关注。本综述主要概述了AuNPs@MOFs复合物纳米酶的合成制备方法,探讨了它们的三种类酶(类过氧化物酶、类氧化酶和类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活性机制,介绍了目前这种复合物纳米酶在生物传感和抗肿瘤应用领域的研究进展,还进一步展望了AuNPs@MOFs复合物纳米酶的未来发展趋势。

高效Cu–In–Ga–S近红外量子点及其PMMA复合膜的性能研究
摘要:

近年来,近红外荧光转换发光二极管 (NIR pc-LEDs) 中的发光材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大多数的NIR荧光材料的光致发光量子产率 (PLQY) 低,不利于制备NIR pc-LEDs。因此,本文采用一锅法合成了一种高质量的Cu-In-Ga-S (CIGS) @ZnS 近红外荧光量子点 (QDs)。通过改变Ga的摩尔含量,使得光致发光 (PL) 光谱在800 nm - 930 nm的范围内可调节。在包覆ZnS壳层后,PLQY从CIGS QDs的42.3%提高到CIGS@ZnS QDs的92.3%。激发功率依赖的PL光谱及PL衰减曲线表明了CIGS和CIGS@ZnS QDs主要以给体-受体对 (DAP) 复合的方式发光。温度相关的PL测试结果揭示了ZnS壳层抑制了QDs中的电子-声子的相互作用,使得载流子的辐射复合增加,从而提高了PLQY。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PMMA) 与CIGS@ZnS QDs共混制备的1.5 mm厚近红外复合膜与商用蓝光LED芯片结合所制备出NIR pc-LEDs具有最高的光功率,且发光光谱中近红外光所占的比例也更高。

GFRP管约束内含木柱的钢纤维混凝土轴压损伤声发射信号表征
摘要:

利用声发射(Acoustic emission, AE)技术研究了不同钢纤维体积掺量(0、1%、1.5%和2%)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管(Glass-Fiber Reinforced Plastic Tube, GFRP Tube)约束内含木柱的钢纤维混凝土在轴向荷载作用下的力学性能和损伤演化过程。结果表明,1.5%体积掺量的钢纤维为最适掺量,提高了试件35.7%的极限承载力和4.73%的位移延性系数;根据声发射振铃计数特征,钢纤维的掺入降低了声发射信号强度,当声发射信号的峰值频段由低频段(0~100 kHz)逐渐向高频段(200~300 kHz)过度时,损伤形式从大尺度损伤逐渐转变为小尺度损伤;声发射RA-AF分析法的结果表明,钢纤维的掺入增加了试件的裂纹数量和扩展的范围,减小了宏观裂纹的宽度,提高了剪切裂纹的比例;建立了基于声发射累积事件数和应力的损伤演化模型,其参数m值越大,试件脆性越小,说明该模型可以反映试件损伤演化规律。

PA66粉末对玻璃纤维增强PA66共混物界面行为的影响
摘要:

采用熔融共混工艺制备玻璃纤维增强尼龙66 (GF/PA66) 复合材料。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拉曼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XRD)、差示扫描量热仪(DSC)、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和万能试验机对GF/PA66 复合材料进行表征,研究其界面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尼龙粉末形成了更多的氢键及少量γ相并在纤维表面形成致密、均匀的网络结构,改善了界面结合,增强了GF/PA66 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基体树脂中添加40wt%尼龙粉末的拉伸强度(152 MPa)与不含尼龙粉末的样品相比(0wt%,88 MPa)提高了72.7%。DIC数据表明,尼龙粉末的加入使得玻璃纤维与尼龙基体协同作用,呈现典型的拉伸应力应变行为。该研究为改性GF/PA66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

Cu@NiO光催化剂的预锂化制备及其降解性能研究
摘要:

NiO是一种具有独特电子结构的宽带隙p型半导体,广泛应用于光电催化、传感器、紫外探测器等领域,但由于吸附性能差以及电子-空穴对迁移和分离困难,其光催化活性受限。本文以空气中高温退火后泡沫镍为原料,通过电化学预锂化方法在其表面包覆了Cu,成功制备了Cu@NiO催化剂用于光催化降解甲基橙(MO)。通过各种表征技术和性能测试研究了Cu@NiO复合材料的形貌、光电性能及降解机理。结果表明,Cu@NiO复合材料呈现纳米线结构,其丰富的孔洞结构有利于后续光生电子的扩散和迁移。在模拟可见光照射下,该催化剂能显著降解MO,在180 min内降解率达93.1%。自由基消除实验表明,Cu@NiO对MO的光催化降解是多种自由基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空穴起主导作用。因此,Cu@NiO是工业废水处理中染料降解的有前景的催化剂。

微波加热诱导硅酸钙合成过程中固碳的实验研究
摘要:

硅酸盐水泥熟料制备过程中CaCO3分解会产生大量CO2,显著加剧温室效应。降低CO2排放已成为“双碳”目标背景下水泥工业发展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本文以CaCO3、石英砂为原料,α-SiC和Si作为诱导介质,采用微波加热诱导技术固化CO2,制备原位β-SiC-石墨碳/硅酸钙复合粉。结果表明:当微波合成温度由1150℃增加至1250℃时,合成产物中SiO2、CaO含量逐渐降低,硅酸二钙(Ca2SiO4,C2S)及硅酸三钙(Ca3SiO5,C3S)含量增加。进一步增加合成温度至1350℃,产物中硅酸二钙(C2S)及硅酸三钙(C3S)组成无显著变化。此外,微波合成温度为1250℃时,产物中硅(Si)的残余量最低,且含有β-SiC及石墨化碳。调控微波加热过程中温(650~750℃)温度及保温时间可以控制反应过中的CO2固化效果。当中温温度从650℃上升至750℃,保温时间从10 min延长至30 min时,微波加热过程中CO2固化效果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当微波加热中温温度为700℃,保温时间为20 min,CO2固化效果最好,固碳量达到理论CO2排放量的39.79%。微波原位合成β-SiC-石墨碳/硅酸钙能有效减少水泥熟料生产过程中CO2的排放。

Ce-MOFs衍生物CeO2的制备及其催化CO2和甲醇合成碳酸二甲酯的性能
摘要:

采用水热法合成了Ce-MOF-808、Ce-UiO-66和Ce-BTC,然后在不同温度下热解制得Ce-MOFs对应的衍生物CeO2,并用于催化CO2和甲醇制备碳酸二甲酯。利用XRD、N2等温吸脱附测试、SEM、NH3-TPD、CO2-TPD和XPS等技术对催化剂的结构性质进行了表征。Ce-MOFs衍生物因较大的比表面积、较多的酸碱性位点以更高的氧空位浓度,表现出了较高的催化活性。在450℃下热解的三种Ce-MOFs衍生物CeO2均表现最高的氧空位浓度以及催化活性,其中CeO2-BTC-450的活性最好,DMC时空收率为1.77 mmol·g-1·h-1。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利用Ce-MOFs作为前驱体来制备高氧空位浓度的CeO2基催化剂的策略。

更多+
“已排刊期”栏目展示即将出版的最近3期的文章,目前已提交文字编辑进行校对,基本确定了卷期及页码(印刷前可能稍有改动)。
综述
阻燃离子液体制备与应用研究进展
摘要:

随着高分子材料科学技术的发展,已被广泛应用的塑料、橡胶等高分子材料因其阻燃性能差,容易引发火灾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阻燃材料具有耐高温、减少燃烧物产生、降低火焰传播速度和烟雾量的特性,离子液体(Ionic liquids,ILs)由于其高热稳定性和气相阻燃、抑制自由基等反应能力,具有有效抑制火焰蔓延的特性,成为了新型的阻燃材料。因其阴阳离子的结构可调控性、环境友好性等特点,逐渐应用于阻燃领域。简要介绍了离子液体的种类,制备方法以及其阻燃机制,接着围绕离子液体在聚合物、纺织物与电子材料等各种高分子材料中的阻燃应用进行了详细介绍,最后对离子液体在阻燃应用方面的发展做出了展望。

生物质炭材料在气体传感检测中的应用进展
摘要:

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增长和环境问题的加剧,开发新型高性能气体传感器变得尤为迫切。生物质炭材料是由生物质原料经过预碳化和活化处理获得,具有独特的孔隙结构、大的比表面积、丰富的表面活性官能团和活性位点,在气体传感检测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本文按照生物质炭的主要来源对生物质进行了分类(植物基、动物基和微生物基)以及4种生物质炭材料的常见制备方法(水热炭化法、活化法、模板法和微波热解法)。本文重点讨论了生物质炭材料在半导体型气体传感器和非金属氧化物主导型气体传感器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作为气敏材料在检测各类气体方面的应用。最后,分析了生物质炭基气体传感器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拓宽该类传感器的实际应用提出了研发的思路。

超疏水涂层在金属防腐蚀领域的研究进展
摘要:

金属材料凭借其优异的力学性能,在航空航天、海洋工程、交通运输等众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然而,金属腐蚀问题仍是制约其在工业领域广泛应用的关键因素之一。研究人员从自然中汲取灵感,通过研究荷叶等动植物表面的微结构,成功设计并开发出具有特殊润湿性能的超疏水表面,将其应用于金属表面后,展现出卓越的抗腐蚀性能。本文回顾了近年来关于超疏水涂层在金属防腐蚀领域的研究成果,归纳了超疏水涂层的耐蚀性和制备技术,阐述了基本润湿理论以及腐蚀防护机制。最后,总结了超疏水涂层在金属防腐蚀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在金属防腐蚀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做了展望。

兼具特殊润湿性与光热效应的水净化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摘要:

当前全球水资源污染,淡水短缺问题日益严重,针对海水、苦咸水、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等非常规水资源净化再利用的研究显得尤为迫切,而利用特殊润湿性与光热效应协同作用为非常规水资源净化提供一种行之有效、绿色低碳的解决策略。本文首先概括常规水净化材料研究现状,明确当前技术的优劣与挑战,随后系统论述单一特殊润湿性材料与光热转换材料在水净化领域的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深入解析特殊润湿性及光热效应在水净化应用层面的协同增效机制及工作原理,剖析二者的协同作用在太阳能利用、水净化效益、可持续性能以及应用场景等方面的优势,总结分析超浸润光热复合材料在水净化领域的应用现状。最后,对超浸润光热复合材料在水净化领域中现有的局限性和未来的前景进行阐述与展望。

锂离子电池硅氧负极材料固相预锂化研究进展
摘要:

固相预锂化技术因其简单的制备工艺、环境友好性以及出色的预锂化效果已成为硅氧负极材料常用的预锂化方法之一。本文对硅氧材料(SiOx)固相预锂化技术进行了综述,分类介绍了固相预锂化技术采用的锂源,从电化学性能、工艺流程复杂性以及环境友好性等方面对各类固相预锂化技术进行了对比分析。归纳了锂源湿法包覆SiOx以及偏硅酸锂(Li2SiO3)组分调控对固相预锂化性能的提升效果。在此基础之上讨论了现有固相预锂化存在的问题、解决方法以及新的发展方向,并展望了固相预锂化在锂离子电池SiOx中的应用趋势。

金属化碳纤维连续制备方法及应用研究进展
摘要:

金属化处理的碳纤维(CF)能兼备原始纤维轻质高强和金属高导电/导热等多重性能,在电磁屏蔽、防雷击、除冰/防冰、电能传输、超级电容、信号传感、复合材料结构功能一体化等领域,可一定程度替代传统金属材料使用,是跨越材料属性限制的创新,市场应用潜力突出。本文综述了研究学者在CF表面金属化方面取得的进展。具体从金属化工艺入手,分析了近年来主要CF金属化工艺路线,包括喷涂、磁控溅射(PVD)、化学气相沉积(CVD)、电镀、化学镀等,从商业化工程应用角度重点分析了具有大长度连续金属化潜力的电镀和化学镀的核心环节和工艺特点。总结了金属化碳纤维(MCF)的应用现状,展望了CF表面金属化将面临的挑战及未来发展趋势。

碳材料在聚乳酸立构复合结晶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摘要:

聚乳酸是一种原料广泛、可生物降解的绿色高分子材料,具有力学性能好、热塑性强等优点,在替代石油基塑料方面具有极大潜力。然而,聚乳酸结晶速率慢、结晶度低、耐热性能差等问题,严重限制着其应用和发展。立构复合结晶(SC)已被证实是提高聚乳酸各方面性能的有效方法。但是,在聚乳酸的实际生产与应用中SC晶体很难可控生成。碳材料作为一种绿色环保的成核剂,能够有效地调控SC生成。本文介绍了聚乳酸形成的同质晶体(HC)与SC的晶体结构,对近年来不同碳材料作为成核剂促进聚乳酸SC结晶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并探讨了碳材料成核剂促进聚乳酸SC结晶可能的机制,最后进行了总结与展望,指出目前存在的挑战并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思路。

锂硫电池凝胶聚合物电解质:合成工艺及先进表征技术
摘要:

凝胶聚合物电解质(GPE)的应用为改善锂硫电池的安全性和抑制穿梭效应提供一种有希望的方案。凝胶聚合物电解质能够改善全固态电解质与双电极之间存在的高界面阻抗所带来的电荷转移受阻、锂沉积不均匀等问题,有效解决容量衰减快、循环稳定性差等缺陷。本文针对锂硫电池中制备凝胶聚合物电解质所采用的原位聚合和非原位聚合两种不同的工艺手段进行介绍,通过阐述不同合成工艺改进凝胶聚合物电解质基底的方法,重点分析不同工艺所带来的“收益”,并介绍了具有实时性和精准性的原位表征仪器在锂硫电池中的应用,指出原位先进表征技术对锂硫电池电极材料设计的指导作用,并供科研工作者开发研究更适宜产业化的凝胶聚合物电解质的合成工艺,展望未来锂硫电池凝胶聚合物电解质合成设计的发展方向。

摘要:

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对封装材料如高性能双组分有机硅灌封胶的需求日益增长,尤其是在航空航天、电子电气及汽车工业中,其优异的电气绝缘性、热稳定性及化学惰性使得它成为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高性能双组分有机硅灌封胶的制备方法、固化机制与性能表征,重点对比了国内外在该领域的最新进展。通过对近年来发表的文献的系统分析和整理,揭示了目前双组分灌封胶性能提升的关键因素及影响机制,为制备高性能的此类材料提供了趋势借鉴。本文发现,通过纳米填料的加入和交联密度的优化,可显著增强灌封胶的综合性能。综合考虑性能与成本后,本文提出了灌封胶未来研究的方向和潜在的应用前景,希望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与工业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氧化石墨烯复合涂层在金属腐蚀防护方面的研究进展
摘要:

氧化石墨烯(GO)作为石墨烯的衍生物具有优异的综合性能,在金属的防腐蚀领域中表现出了巨大的应用潜力。GO不仅具有石墨烯的二维层状结构,还含有羟基、羰基、羧基和环氧基团等官能团可作为活性位点与其他物质进行共价/非共价性功能化改性,因此GO常被用作填料来增强涂层的综合性能。本文以GO复合涂层为中心,简要地介绍了其理化性质,以当前世界金属腐蚀的情况和腐蚀类型为切入点,针对一些常用的腐蚀防护方法进行了讨论。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GO与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复合涂层在金属腐蚀与防护领域的研究进展并对复合涂层的防腐机制进行了简述;最后,总结了目前研究工作中存在的关键科学难题与挑战,对涂层的研究方向与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壳聚糖复合渗透汽化膜分离有机溶剂的研究进展
摘要:

有机溶剂的高效分离与纯化是化学合成、生物技术、药物研发等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含有机溶剂的废水若直接排放会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极大危害,并造成资源浪费。渗透汽化(PV)是一种新型膜分离技术,利用膜对不同组分的选择性和渗透速率差异实现对有机溶剂的分离。本文介绍了渗透汽化分离有机溶剂的原理以及常用渗透汽化膜材料,详细阐述了壳聚糖渗透汽化膜应用于有机溶剂分离的研究进展,从乙醇、异丙醇、丙酮等有机溶剂与水的分离和有机溶剂混合物分离两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归纳了壳聚糖复合渗透汽化膜用于提高有机溶剂分离与提纯效率的方法与分离机制。最后,对利用天然生物质壳聚糖基复合渗透汽化膜分离有机溶剂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树脂高分子复合材料
湿热老化对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力学和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
摘要:

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具有轻质、高强、耐腐蚀、抗疲劳、耐磨损等优点,已经成为新型的先进海洋工程结构材料。本文研究了湿热老化对CFRP热/力学(拉伸、弯曲、短梁剪切性能)和摩擦磨损性能影响规律,结合微观形貌与结构分析,揭示CFRP在60℃蒸馏水浸泡长达90 d的力学和摩擦磨损性能退化机制。研究发现,湿热老化使得CFRP拉伸、弯曲和短梁剪切强度最大退化幅值为5.8%、13.0%和20.9%,归因于湿热老化过程水分子破坏了树脂高分子树脂链氢键和部分共价键,导致CFRP内部产生缺陷并丧失对纤维束横向约束,最终引起纤维/树脂界面脱粘。此外,湿热环境CFRP热力学和粘弹性行为呈现非线性变化规律,归因于积极的树脂后固化和消极的湿热老化耦合效应。与浸泡前相比,老化15、30、60和90 d后CFRP的平均摩擦系数依次降低了23.8%、35.0%、43.7%和53.8%,归因于扩散CFRP内部水分子摩擦过程中充当了摩擦润滑剂,缓解了CFRP/研磨球界面磨损程度;湿热老化90 d后CFRP的磨损速率(Ws)和磨损宽度(WSW)较老化前增加了254.6%和114.9%,归因于与树脂基体形成新氢键的水分子处于结合水状态,导致树脂分子链间作用力减小及其内部微裂纹不断萌生,引发严重的疲劳磨损。

挤出3D打印用可拉伸导电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调控
摘要:

多层柔性和可拉伸电子因其在生物医疗、可穿戴设备、电子皮肤等领域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然而,适用于多层电子的拉伸导电材料存在导电性差、拉伸性低以及层间互联导线制造难等问题,限制了多层柔性和可拉伸电子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本文通过在纳米银颗粒(AgNP)、多壁碳纳米管(MWCNT)和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复合导电材料内灵活的添加二甘醇(DEG)助剂,制备了一种适用于层间互联导线直接挤出3D打印的高导电可拉伸复合材料。受益于DEG的高沸点,固化过程中导电复合材料中的AgNP能够有效聚集并析出表面,从而提高导电性。溶剂良好的润湿性能平衡材料结构塌陷和3D打印机喷嘴堵塞的问题,有利于层间互联导线的3D打印。同时,大长径比的MWCNT在拉伸过程中能够稳定AgNP之间的电连接。最终制备的导电材料具备优异的导电性能(104 S·cm−1)和拉伸性能(在40%应变下循环拉伸1000次以上),并能基于材料挤出3D打印技术实现可拉伸层内互联导线、自支撑3D垂直互联导线以及2.5D弧形导线的打印。本文制造的拉伸复合浆料在柔性电加热以及柔性显示灯阵实现了良好的应用,充分验证了可拉伸导电复合材料在柔性和可拉伸电子领域的应用前景,为3D打印多层柔性和可拉伸电子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石墨烯纳米片改性高模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界面及湿热性能
摘要:

高模量碳纤维(HMCF)复合材料的界面性能一直是影响其应用的关键所在,对HMCF进行表面改性则是实现界面性能提高的重要途径之一。采用电泳沉积法将石墨烯纳米片(GNP)引入到HMCF表面,通过SEM、XPS对改性前后的HMCF表面形貌、表面化学状态进行了表征,测试了改性前后HMCF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层间剪切强度(ILSS)和吸湿率。结果表明,HMCF表面电泳沉积GNP,不仅可以改善其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界面性能,同时也能降低复合材料的吸湿率。在GNP浓度为0.5 mg/mL,电泳沉积电压为10 V时,复合材料层间剪切性能提高了8.8%,达到75.6 MPa;90℃、80%相对湿度(RH)环境下存放30天后,与未改性样品相比,其吸湿率降低了9.5%,存放60天后层间剪切性能仍保持在67.8 MPa。改性高模量碳纤维复合材料界面性能与耐湿热性能均得以提高。

纤维增强树脂基蜂窝夹层材料的导热性能分析
摘要:

玻璃纤维/环氧树脂蜂窝夹层复合材料由于重量轻、阻燃性能优异等优点,已成为民用飞机内饰壁板的主要材料。该类材料在高温下具有火灾危险性,因此研究其导热性对于飞机防火具有重要意义。以玻璃纤维/环氧树脂预浸料和芳纶纸蜂窝芯为原料制备9种不同厚度的蜂窝夹层材料开展导热性能研究,基于Fourier定律和Swan-Pittman半经验公式建立适用于树脂基复合材料蜂窝夹层结构板的传热理论模型,基于有限元软件模拟所得相关数据,计算蜂窝夹层材料导热系数的理论值。采用导热系数测试仪开展蜂窝夹层材料导热系数实验,并比较试验值和理论值。研究结果表明:室温情况下不同厚度蜂窝夹层材料导热系数的理论值与试验平均值吻合度较高,该理论模型适用于树脂基复合材料蜂窝夹层结构板;相比于面板厚度,蜂窝芯才是影响蜂窝夹层材料导热系数的主要因素。蜂窝夹层材料的孔隙率与导热系数成反比关系,比表面积与导热系数呈正比关系;随着蜂窝芯高度增加,热辐射取代热传导逐渐成为蜂窝芯内部热量传递的主要方式。

勃姆石/石墨烯多尺度增韧改性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
摘要:

碳纤维与聚合物基体之间界面结合强度较弱的问题严重限制了碳纤维复合材料在汽车轻量化等领域的实际应用。为解决这一问题,采用水热法制备了不同质量比的勃姆石/石墨烯复合粉体(BG),并通过自组装的方式成功负载到碳纤维表面,实现了对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界面的改性。通过一系列综合测试对改性前后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发现当勃姆石/石墨烯质量比为2∶1 (BG-2)时,各项性能最佳。与未经改性的复合材料相比,BG-2改性后复合材料的界面剪切强度、层间剪切强度、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分别提升了116.1%、56.0%、61.1%和30.4%。最后,根据扫描电镜和接触角测试结果进一步分析了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提升的多尺度界面修饰原理。

阻燃、抗熔滴一体化CNSs-BA/PET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摘要: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的易燃问题极大地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但通用阻燃剂无法兼顾其阻燃和抗熔滴需求。为同时改善PET的阻燃性和抗熔滴性,在碳纳米球(CNSs)表面接枝芳香席夫碱(BA)制备了一种新型的纳米碳基复合阻燃剂CNSs-BA,并将其通过熔融共混法引入PET中制备了复合材料。对CNSs-BA阻燃剂的形貌结构和热稳定性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CNSs-BA/PET复合材料的阻燃性及其阻燃机制。结果表明:CNSs-BA为粒径50 nm左右的球状颗粒,热稳定性良好。当CNSs-BA添加量仅为2.0wt%时,CNSs-BA/PET的极限氧指数(LOI)从PET的21.0%提高至28.1%,阻燃等级达到UL-94 V-0级,峰值热释放速率降低了46.3%。阻燃机制研究表明:CNSs-BA/PET表现出典型的凝聚相阻燃机制,CNSs-BA的引入可显著提高PET的成炭性,CNSs-BA/PET的高温残炭量较纯PET提高了55.4%,且其成炭量的实际值大于理论值。与纯PET相比,CNSs-BA阻燃剂的引入使PET熔融之后发生了高温交联,使得CNSs-BA/PET燃烧生成的炭层致密性、连续性和热稳定性均显著提高。

CNT包覆三维聚乙烯-聚丙烯(ES)/PET非织造基柔性压力传感器的制备及性能
摘要:

为克服柔性传感器在灵敏度较低、生产流程复杂以及透气性不足等方面的挑战,本研究通过针刺-热熔技术制备了一种三维聚乙烯-聚丙烯(Ethylene-propylene side by side,ES)/聚酯(PET)纤维非织造材料。随后,利用碳纳米管(CNT)对该材料进行浸渍处理,成功开发了一种性能优异的CNT包覆三维ES/PET非织造基压力传感器,并对比分析了不同CNT浸渍时间和浸渍次数对传感器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该CNT包覆三维ES/PET非织造基柔性压力传感器具有高达0.375 kPa−1的灵敏度和0~214.53 kPa的检测范围。经过2100次压缩循环,传感器展现了优异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响应时间为48 ms,恢复时间为122 ms。在实际应用中,该传感器能够精确识别如呼吸、吞咽、手指弯曲等人体细微生理活动,在运动、医疗、虚拟现实等多个领域具有潜在的广泛应用。

功能复合材料
聚乙烯醇/氧掺杂氮化碳复合纳米纤维膜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
摘要:

大量有机污染物对水循环造成严重污染,同时耐药细菌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光催化纳米材料已成为抗菌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通过尿素和甲酸热聚合法烧制成氧掺杂氮化碳(O-CN),优选比例的O-CN与聚乙烯醇(PVA)溶液混合,通过静电纺丝技术成功制备了PVA/O-CN复合纳米纤维膜。对O-CN和PVA/O-CN复合膜进行形貌和结构表征以及光催化抑菌和有机污染物去除性能的分析。结果表明,O原子部分代替CN中三嗪环结构中N的位置,O-CN的可见光吸收能力和电子-空穴对分离率较CN有所提高, PVA/O-CN-0.6复合纳米纤维膜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抑菌率可达96%和93.7%。另外,PVA/O-CN-0.6复合纳米纤维膜对染料具有良好的去除性能,PVA/O-CN-0.6在4 h内对亚甲基蓝(MB)的去除率达到了97.7%。此外,该膜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优异的力学性能,在水净化及抑菌领域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摘要:

混合基质膜结合聚合物膜的柔韧性和多孔填料的气体分离性能,近年来在气体分离领域被广泛关注。共价有机框架材料(COFs)具有高比表面积、高孔隙率、易功能化等特点,其全有机的结构展现出与聚合物之间良好的相容性,被认为是混合基质膜理想填料之一。因此,本研究通过溶剂热法合成了氟化共价有机框架材料(TpPa-CF3),采用共混法以TpPa-CF3为填料,聚酰亚胺(6FDA-ODA)为基体制备TpPa-CF3/6FDA-ODA混合基质膜。通过FTIR、XRD、TGA、SEM和气体渗透性等测试对TpPa-CF3及其混合基质膜进行结构与性能的研究。结果表明,TpPa-CF3均一的孔道为气体分子传输提供了快速通道,框架的微孔结构增强了气体分子与孔壁上功能基团的相互作用。当TpPa-CF3负载量为5wt%时,CO2和O2渗透性相较于6FDA-ODA基体膜分别提高了149%和138%,CO2/N2和O2/N2分离因子分别提升到24.4和4.8。

3D打印聚吡咯纳米管/聚二甲基硅氧烷应变传感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摘要:

柔性电阻式应变传感器作为柔性传感器中重要的一类,具有柔性好、结构简单、数据读取便捷等优点,在多个领域中已有广泛应用。现有研究中,用于填充型应变传感器复合材料的导电填料多以金属导电粉末和碳系导电粉末为主,较少有单独使用导电聚合物的报道。本文以甲基橙(MO)为掺杂剂,无水三氯化铁(FeCl3)为氧化剂,通过化学氧化法聚合制得聚吡咯纳米管(PPy-N),电导率高达121.70 S·cm−1。以PPy-N为导电填料和增稠剂,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为基体,通过机械共混制成打印墨水,利用直写式3D打印机和智能流变仪表征墨水的可打印性和流变性能;利用SEM、智能拉伸机、数字万用表、DSC等仪器对3D打印固化后的试样进行表征和性能测试,研究PPy-N的浓度对PPy/PDMS复合材料微观形貌、电学性能、力学性能、差热性能、动态热力学性能和应变传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Py-N浓度达到5.98wt%~7.56wt%时,墨水具有良好的打印能力。其中5.98wt%的墨水在连续20层打印测试中表现出优异的打印性能,所打印哑铃型拉伸试样在单一拉伸测试中的抗拉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可达3.02 MPa和178.64%,敏感因子(GF)高达36.14;在100次循环拉伸测试中具有较低的电阻信号峰值稳定系数(α=1.714)和肩峰比例(Psp=9.8%),在1000次循环拉伸测试中表现出较好的耐久性和稳定性。用该墨水所制备的人体皮肤传感贴片在对手指、手腕、手肘和膝盖关节的运动监测中具有良好的信号稳定性和可重复性,证明了3D打印PPy-N/PDMS复合材料在柔性电子、可穿戴设备和人体运动监测领域中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N-g-C3N4/CoS2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产氢性能
摘要:

氮化碳(CN)是目前最具发展前景的非金属催化剂之一,但由于其特殊的电子结构导致分子内载流子分离效率较差,其光催化活性不理想。为了改善其光催化性能,首先以尿素和柠檬酸为原料,利用高温缩合方法得到N掺杂的g-C3N4 (NCN)。然后通过光沉积的方法成功制备了CoS2修饰的NCN光催化复合材料(NCN/CoS2)。CoS2的引入有效增强了氮化碳的光生载流子分离效率。同时N的掺杂有效调控氮化碳的带隙,拓宽了氮化碳的可见光响应范围。光催化产氢结果显示,在可见光照射(λ>420 nm)下,NCN/10CoS2复合材料具有最佳的光催化产氢性能(73.8 μmol·g−1·h−1),分别为NCN (15.0 μmol·g−1· h−1)和CN/10CoS2 (7.1 μmol·g−1· h−1)的4.9和10.4倍。

CeO2/CdxZn1−xS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可见光催化产氢性能
摘要:

采用溶剂热法制备了CdxZn1−xS (CZS-X)固溶体、CeO2/CdxZn1−xS (y%CCZS-X)异质结,并采用XRD、SEM、XPS等表征手段对其样品的晶型、形貌、结构、元素组成等进行了表征。可见光照射下,研究了CZS-X固溶体、y%CCZS-0.3异质结产氢性能。CZS-0.3异质结的产氢速率为3.86 mmol·g−1·h−1,分别是CdS、ZnS的4.85、11.03倍。10%CCZS-0.3异质结具有最佳的光催化性能,产氢速率为7.89 mmol·g−1·h−1,分别是CeO2、CZS-0.3固溶体的40.25、2.04倍。光照下,CeO2的电子迁移到CZS-X,使得靠近CeO2的异质结界面部分带正电,而靠近CZS-X的异质结界面部分带负电,形成内电场,增强了载流子分离与迁移性能。

土木建筑复合材料
超低温对钢纤维增强橡胶混凝土抗弯性能的影响
摘要:

采用钢纤维和再生橡胶颗粒制备混凝土可以实现固废资源化利用并保证其良好的力学性能。本文针对超低温(低至−196℃)极端工况下钢纤维增强橡胶混凝土(SFRRC)抗弯性能演变开展研究,设计了7组不同配比的钢纤维增强橡胶混凝土梁式试件,经过低温深冷处理后进行四点弯曲试验,分析了超低温作用对钢纤维橡胶混凝土弯曲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常温下随着钢纤维和橡胶体积掺量的增加,SFRRC抗弯强度均会明显提升。随着温度的降低,钢纤维增强橡胶混凝土的弯拉强度有明显提升,当温度降低至−196℃时,其抗弯强度最大可提升151.6%;同时SFRRC在超低温环境下韧性会随着温度的降低而下降。研究成果为钢纤维橡胶混凝土的性能优化设计和在超低温工程中的应用提供支持。

纳米增强蚀刻粉煤灰漂珠混凝土的力学性能与微观结构
摘要:

粉煤灰漂珠是煤炭燃烧废弃物,用于替代水泥制备混凝土可有效降低环境负荷。本文提出针对粉煤灰漂珠的表面蚀刻工艺,并协同纳米SiO2以增强混凝土性能。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仪对比了漂珠蚀刻前后的微观形貌和物相组成,利用热重试验表征蚀刻漂珠对浆体水化特征的影响,确定蚀刻方法的有效性。基于抗压、劈裂抗拉试验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研究了蚀刻漂珠和纳米SiO2对混凝土力学和微观性能的影响规律与改性机制。结果表明,本文采用的蚀刻工艺加速了粉煤灰漂珠中Si和Al元素的释放,蚀刻的细微孔为水分迁移提供了有效路径,使漂珠具有内养护效应的同时提高了其反应活性,因此显著改善了浆体水化,提高了混凝土力学性能,但掺量增至40wt%时,粉煤灰漂珠中空结构的负面影响更为显著,混凝土强度下降。此外,蚀刻漂珠与纳米SiO2的协同增强效果显著,提高了界面Si/Ca和Al/Ca比率,改善了水化产物组成,优化了界面过渡区,有利于混凝土的致密稳定和强度发展。

基于遗传优化算法-反向传播神经网络的机制砂聚合物改性砂浆力学性能预测
摘要:

对聚合物改性砂浆(PMM)进行力学性能评价是保证安全使用的必要条件。为快速准确的获得具有优异力学性能的PMM,设计了拓扑结构为6-14-2的反向传播的神经网络(BPNN)预测模型,并使用遗传优化算法(GA)进行优化。GA-BPNN模型的输入层为水泥、纤维素醚、可再分散乳胶粉、消泡剂、凝灰岩石粉和粉煤灰的含量,输出层为抗压强度和粘结强度。数据集为520个,其中60%的数据用于建立模型,40%的数据用于验证模型。以实测抗折强度、抗压强度和粘结强度作为PMM的力学性能评价指标,通过相关性矩阵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确定原材料与PMM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同时对力学性能评价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7d和28 d时,可再分散乳胶粉和消泡剂与PMM力学性能发展呈正相关;7 d时,石粉、粉煤灰与抗压、抗折强度呈负相关,纤维素醚与粘结强度呈正相关;28 d时,水泥与抗压、粘结和抗折强度负相关,石粉、粉煤灰呈正相关。GA优化算法可以显著提升BPNN模型的预测精度,GA-BPNN对抗压强度和粘结强度的预测性能评价指标分别为决定系数R2=0.918、平均绝对误差RMAE=17.507、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RMAPE=0.299、均方根误差RRMSE=7.849;R2=0.922、RMAE=17.101、RMAPE=0.282、RRMSE=8.077。因此,GA-BPNN可以为PMM在力学性能方面提供精确的预测并对其配合比设计进行指导,对于工程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单掺/复掺碳纳米管和纳米二氧化钛硫铝酸盐水泥复合材料力学与自感知性能的影响
摘要:

多壁碳纳米管(MWCNTs)和锐钛型纳米二氧化钛(NT)是制备自感知水泥基材料的两种优异纳米填料。与普通硅酸盐水泥比,硫铝酸盐水泥具有低碳、耐腐蚀和强度发展快等优点,作为胶凝材料时水泥基复合材料可获得更稳定的自感知性能。因此,本文使用NT和MWCNTs分别以单掺和复掺的方式复合硫铝酸盐水泥砂浆,研究了复合导电填料类型对硫铝酸盐水泥复合材料在养护龄期3 d时的力学、电学和自感知性能的影响规律,并结合SEM-EDS分析了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NT可显著提高硫铝酸盐水泥复合材料在养护龄期3 d时的力学性能,单掺NT的试件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劈拉强度和压缩韧性较不掺NT试件分别提高了28.36%、10.67%、47.76%和9.53%。单掺MWCNTs对复合材料的导电性能改善效果最为显著,直流电阻率和频率为100 kHz时的交流电阻率较对照组分别下降了46.91%和63.87%。复掺MWCNTs-NT对复合材料自感知性能改善效果最为明显:相比于对照组,在单调压缩荷载和劈拉荷载作用下,复掺MWCNTs-NT复合材料的最大电阻率变化率、应力灵敏度和应变灵敏度分别提高了235%、211%、313%和44%、65%、648%。通过SEM-EDS观察到,就密实程度而言,单掺NT组>对照组>复掺MWCNTs-NT组>单掺MWCNTs组;就导电网络变化的敏感度而言,复掺MWCNTs-NT组>单掺NT组>单掺MWCNTs组>对照组。

冻融环境下玄武岩纤维泡沫混凝土损伤-声发射特征
摘要:

对600和1000 kg/m3密度下4种不同玄武岩纤维掺量(0vol%、0.15vol%、0.30vol%和0.45vol%)泡沫混凝土(BFRFC)试样进行不同冻融环境下(0、20、40、60和80次冻融循环)单轴压缩联合声发射试验,探究了密度、纤维掺量、冻融循环次数对BFRFC单轴压缩性能的影响,并依据声发射与单轴压缩试验参数建立冻融环境下BFRFC受压损伤本构模型,定量分析不同冻融循环下BFRFC的损伤。结果表明:BFRFC在受压过程有明显的阶段性,分为密实、弹性、屈服和平台4个阶段,声发射特征呈现出接触期、陡增期和缓增期3个阶段;不同冻融循环次数下各试样的强度损失率范围为3.4%~63.6%;冻融环境会降低声发射的活跃度,严重影响BFRFC力学性能;玄武岩纤维掺入使试样累计振铃数先增加后减小,能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峰值强度的损失;冻融循环加速裂纹开展,玄武岩纤维可有效抑制裂纹发展,但高掺量时纤维团聚现象凸显,内部损伤加剧;BFRFC在受压前期损伤较低,在相对峰值应力大于0.7时损伤发展加速,直至破坏。

高吸水性树脂与纤维对自燃煤矸石混凝土干燥收缩的影响
摘要:

为了探究有效降低自燃煤矸石混凝土收缩的方法,以高吸水性树脂(Super absorbent polymers,SAP)和聚丙烯(Polypropylene,PP)纤维掺量为变量,设计了7组自燃煤矸石混凝土试件,开展了自燃煤矸石混凝土干燥收缩试验和基体内部湿度测试试验。探究了SAP与PP纤维对基体收缩性能的影响规律,揭示了基体干燥收缩应变与内部相对湿度之间的变化规律,建立了自燃煤矸石混凝土收缩预测模型。结果表明:SAP和PP纤维的加入均能显著降低自燃煤矸石混凝土的干燥收缩,随着SAP掺量的增加,基体收缩应变先减小后增大;随着PP纤维掺量的增加,基体收缩应变逐渐减小。90 d龄期时,SAP掺量为0.2wt%时对自燃煤矸石混凝土的减缩效果最好,与基准混凝土相比,其试件收缩应变降低了31.3%。SAP与PP纤维的加入可以抑制基体内部湿度的衰减,基体收缩应变与内部相对湿度呈线性变化;通过引入自燃煤矸石骨料影响系数对法国建筑行业规范AFREM中提出的收缩预测模型进行了修正,修正后模型的预测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度较高,可用于自燃煤矸石骨料混凝土干燥收缩的计算。

硅灰改性钢纤维增强地聚物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
摘要:

钢纤维增强地聚物再生混凝土(SFRGRAC)具有碳排放量低、节约天然矿物资源以及延性韧性好等优点,具有广泛应用前景。为改善SFRGRAC力学性能,本文以硅灰为增强材料,通过立方体抗压、劈裂抗拉、抗折和弹性模量试验,研究硅灰掺量、钢纤维体积掺量和再生骨料取代率等因素对SFRGRAC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并基于SEM和低场核磁共振测试结果揭示硅灰的改性机制。结果表明:掺入硅灰可延长SFRGRAC的凝结时间,当硅灰掺量为15wt%时,初凝和终凝时间分别提高了29.68%和22.98%;由于硅灰与碱激发溶液快速发生发应,加快了水化反应的速度,SFRGRAC 3 d抗压强度和劈裂抗拉强度可达到28 d强度的85%以上;随着钢纤维体积掺量从0vol%增至1.5vol%,其抗压强度可提高17.44%,随着再生骨料取代率从0%增至50%,其强度降低了9.79%。掺入10wt%硅灰,总孔隙率降低了23.79%,能显著提高其抗压、劈裂抗拉和抗折强度,但当硅灰掺量为15wt%时,因过量硅灰降低了基体的碱度,导致地聚物水化反应不完全,使其力学性能表现出下降趋势。研究成果为再生混凝土相关规范的修订和完善提供参考依据。

纳米SiO2复合碳化全再生骨料混凝土力学特性及强化机制
摘要:

为探究碳化改性骨料对全再生骨料混凝土(FRAC)力学特性的影响规律,采用纳米SiO2 (NS)复合碳化改性再生骨料并制备FRAC,测试了其抗压性能、劈裂抗拉性能及抗折性能等宏观力学特性,采用纳米压痕测试了其微观力学性能,并结合SEM微观测试,揭示了碳化全再生骨料混凝土(CFRAC)多重界面强化机制。结果表明,NS复合碳化实现了再生粗骨料高效碳化改性,CFRAC力学特性均得到显著提高,其中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及抗折强度最大提高幅度分别为33.12%、48.73%及24.53%;CFRAC各相平均弹性模量及显微硬度显著提高,最大提高幅度分别为171.05%、62.96%,其中旧砂浆及骨料-旧砂浆界面过渡区(ITZ1)微观力学性能提高幅度最显著;通过“骨料墙效应”及“ITZ碳化强化效应”揭示了CFRAC强化机制。成果为再生骨料品质提升研究及FRAC推广应用提供理论支撑。

定向分布钢纤维活性粉末混凝土直剪性能及韧性评估
摘要:

为研究准静态荷载下钢纤维长度、掺量及分布特征对活性粉末混凝土(Reactive powder concrete,RPC)试件剪切性能的影响,本文利用电磁场定向装置对RPC中的钢纤维进行定向处理,考虑3种纤维体积掺量(Vf=1.0vol%、1.5vol%、2vol%)、三种纤维长度(Lf=13 mm、16 mm、20 mm)制作了定向分布钢纤维活性粉末混凝土(Aligned steel fiber RPC,ASFRPC)试件和乱向分布钢纤维活性粉末混凝土(Steel fiber reinforced RPC,SFRPC)试件并开展双面直剪试验。分析了纤维方向、纤维掺量和纤维长度对钢纤维活性粉末混凝土试件抗剪强度、峰值剪切变形以及剪切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ASFRPC试件的抗剪强度、剪切变形能力和剪切韧性相较SFRPC试件均得到了显著提高,钢纤维通过磁场定向分布后能够显著提升试件直剪力学性能。

法兰-套管组合连接的圆CFRP-钢管混凝土节点抗弯性能
摘要:

在钢管混凝土外侧粘贴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形成的CFRP-钢管混凝土拱架具有高承载力与刚度的优点,用于高应力、极软岩、强采动和断层破碎带等不良地质条件下的大断面隧道支护。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法兰-套管组合连接形式,用于CFRP-钢管混凝土拱架的节点。通过四点弯曲试验研究了法兰厚度(20 mm、30 mm、40 mm)对CFRP-钢管混凝土节点破坏模式、抗弯承载力、刚度等弯曲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试件的破坏模式均为CFRP沿轴向剥离破坏,法兰-套管节点完好,该连接方式有效;法兰厚度为20 mm时,抗弯承载力和刚度与无节点试件的基本一致,且抗弯承载力和刚度随着法兰厚度的增加而增大。通过有限元分析,研究法兰厚度、套管长度和套管壁厚对CFRP-钢混凝土节点弯曲性能影响规律。有限元结果表明:内聚力模型能较好地模拟CFRP剥离过程;法兰厚度对节点力学特性影响显著,套管长度和壁厚对节点力学特性影响较小;对于工程中常用的直径为140 mm的CFRP-钢管混凝土拱架节点,建议法兰厚度取20 mm,套管长度取200 mm,套管壁厚取5.5 mm。

不同形态回收碳纤维混凝土弯曲性能及微观结构
摘要:

将回收碳纤维(RCF)掺入混凝土制备绿色环保材料是实现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固废回收利用的有效方式。为探究RCF对混凝土材料弯曲性能的影响,将3种RCF按不同掺量与长度掺入混凝土中,通过四点弯曲试验,分析了回收碳纤维混凝土(RCFC)破坏形态、荷载-挠度曲线和弯曲强度的变化规律;提出了新的初裂点确定方法并进行了弯曲韧性评价,结合SEM从微观层面解释内在原因;基于压汞法(MIP)测得的孔隙率提出了新的弯曲强度预测公式。结果表明:RCF可改善试件破坏形式,提升RCFC弯曲强度和韧性,弯曲强度最高提升38.67%,弯曲韧性指标I20最高提升70.14%;不同形态的RCFC试件弯曲强度、弯曲韧性指数、等效弯曲强度及弯曲韧性比的影响规律并不相同,这主要和RCF表观形貌有关,从弯曲韧性角度来看掺入1.5wt%长度12 mm的RCF-A时性能最佳。本文研究结论和提出的计算方法可为RCFC的性能提升及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不同尺寸钙矾石的制备及其对胶砂力学性能的影响
摘要:

为探究不同尺寸钙矾石对胶砂早强性能的影响,本文使用不同分散剂制得不同尺寸的钙矾石(AFt-0、AFt-1和AFt-2),通过FTIR、XRD及SEM对制备的系列AFt进行表征,通过胶砂抗压强度、胶砂微观形貌、水泥水化热、水泥凝结时间等分析手段比较不同尺寸钙矾石对胶砂的力学性能、微观结构及水化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分散剂能控制钙矾石尺寸大小,同时提高钙矾石在溶液中的悬浮稳定性。不同尺寸钙矾石掺入胶砂后均能提高其早期抗压强度,而随着钙矾石尺寸减小,早期抗压强度提升幅度更大,其中掺入AFt-2的胶砂8 h抗压强度较同龄期空白样提高了225%,接近空白样1 d的抗压强度。从胶砂微观结构中也可以看出,掺入钙矾石尺寸越小,胶砂中钙矾石的早期形成量越多,这利于胶砂形成早期骨架体系。通过水化热分析也发现,随着钙矾石尺寸减小,水泥水化速度加快,水泥凝结时间缩短。

生物纳米复合材料
纳米羟基磷灰石的微观形貌对木材表面超疏水层性能及稳定性的影响
摘要:

对木材表面进行超疏水改性是降低木材干缩湿胀,延长木制品使用寿命的一种有效手段,但木材表面超疏水改性的实际应用受限于涂层较差的稳定性。木材表面超疏水层中无机纳米粒子的微观形貌是影响其稳定性的重要因素,然而鲜有文章对此进行系统探讨。本文以纳米球、纳米棒及纳米线3种形貌的羟基磷灰石为原料,通过与聚二甲基硅氧烷复合并喷涂到木材表面的方法对木材表面进行超疏水改性,通过砂纸磨损、胶带剥离及化学腐蚀等破坏涂层的方法来探究羟基磷灰石的形貌对木材表面超疏水层稳定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由于羟基磷灰石纳米球有着更小的长径比及尺寸,可更有效地进入到木材的细胞壁及细胞腔中,因而由羟基磷灰石纳米球制备而成的木材超疏水层具有更优异的疏水性及稳定性,在砂纸磨损和胶带剥离循环15次后,仍能保持超疏水性。这些研究结果可为高性能且长效稳定木材超疏水涂层的研制提供理论基础。

纤维素纳米晶结构色辐射制冷复合薄膜的制备及性能
摘要:

辐射制冷通过向外太空发射热量来降低自身温度,是一种绿色、低碳和可持续的降温策略。大多数辐射制冷材料外观颜色单调,多为白色或透明状,而传统着色剂的加入会使材料吸收热量,降低辐射制冷性能。通过自组装法制备具有可调结构色的纤维素纳米晶体/聚乙二醇(CNC/PEG)复合辐射制冷薄膜。并将复合薄膜与多孔结构的醋酸纤维素(CA)膜结合,得到结构色辐射制冷双层复合膜。结果表明:CNC/PEG复合薄膜具有鲜艳的结构色,具有明显的双折射现象。随着PEG含量的增加,复合薄膜结构的螺距增大,颜色由蓝绿色转变为红色。CNC/PEG结构色复合薄膜在可见光波段最高反射率可达68.5%,在大气窗口波段的发射率高达93%,具有3.4℃左右的环境降温效果。CNC/PEG-CA双层复合膜在可见光波段最高反射率高达91.8%,在大气窗口波段的发射率可达32.2%。与复合薄膜相比,双层复合膜的降温性能更好,与环境温度相比,具有14.3℃左右温差。在户外测试中,与环境温度相比,复合薄膜可达到2℃左右的降温效果,双层复合膜可达到6℃左右的降温效果。

双功能磁性荧光核壳结构纳米颗粒的制备及性能
摘要:

采用等离子体表面改性技术对石墨烯包覆氮化铁磁性纳米颗粒 (G@FeN-MP)进行CO2等离子体改性得到氧化石墨烯包覆氮化铁磁性纳米颗粒 (GO@FeN-MP)。通过溶剂热法进一步制备了硫化锌修饰的氧化石墨烯包覆氮化铁磁性纳米颗粒 (ZnS-GO@FeN-MP),利用X射线衍射 (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 (XPS)、透射电子显微镜 (T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FTIR)、紫外可见光谱 (UV)、光致发光光谱 (PL)和拉曼光谱 (Raman)对复合材料进行表征,同时进行A549细胞细胞毒性评估与ZnS-GO@FeN-MP偶联二抗的联合应用揭示了其在实验生物学功能中的潜在应用,研究结果确认了该纳米复合材料的优良生物相容性。

改性玄武岩/水凝胶复合涂层对木材阻燃性能的影响
摘要:

以加入了次磷酸铝(AHP)的聚乙烯醇(PVA)/壳聚糖(CS)作为水凝胶基质,经NaOH预处理、KH550接枝改性和植酸金属化合物共沉淀后的玄武岩(BS)作为阻燃填料,制备了BS-PA-Al、BS-PA-Ni和BS-PA-Zn水凝胶阻燃涂层材料。将3种涂层涂覆到木材表面后,分别对其进行了热重测试、锥形量热测试和垂直燃烧实验,分析改性玄武岩/水凝胶复合涂层对木材阻燃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可燃气体的稀释和炭层致密性的增加,BS-PA-Al、BS-PA-Ni和BS-PA-Zn阻燃涂层对木材的阻燃性能有显著地提升;其中,BS-PA-Ni的阻燃性能和力学性能达到最佳,其UL-94测试达V-0级;且相较于空白组木材,残炭率增加至27.3%,其峰值热释放速率(pHRR)、总热释放量(THR)和总烟释放量(TSR)分别降低64.2%、32.7%和51.3%;此外,当涂层厚度为300 μm时,其BS-PA-Ni的力学性能(抗拉强度)增加至80.4%,水凝胶在木材上的附着强度达到3.4 MPa。

锰、磷共掺杂玉米秸秆生物炭活化过一硫酸盐降解诺氟沙星
摘要:

抗生素的大规模使用对自然环境及人类健康造成极大威胁,因此急需探寻一种高效、绿色的降解方法。本研究制备了Mn、P掺杂玉米秸秆生物炭(Mn/P-C)用于活化过一硫酸盐(PMS)降解诺氟沙星(NOR)。对比纯生物炭(BC)、P掺杂生物炭(P-C),Mn/P-C具有更大的缺陷结构及丰富的表面含氧官能团。在pH为2.84、PMS为3 mmol/L、催化剂投加量为1 g/L的条件下,80 min反应时间内,NOR降解率达到94%,体系降解反应速率为0.034 min−1。催化剂表征、淬灭实验和电子顺磁共振(EPR)实验表明,在Mn/P-C活化PMS体系中,NOR主要通过SO4•−、O2•−自由基以及催化剂表面产生的1O2非自由基途径得到降解。此外,Mn/P-C在较宽的pH范围内均有效,并且具有较高的可重复利用性和稳定性,由于其良好的磁性,不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本研究证实了掺杂Mn、P可以有效提高生物炭活化PMS降解NOR的效能,为碳基材料的优化以及其在过硫酸盐活化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金属基和陶瓷基复合材料
Ni/SiC纳米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变形行为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摘要:

Ni/SiC陶瓷金属基纳米复合材料具有出色的力学性能和抗辐照性能,使其成为熔盐反应堆结构材料的优选之一。本文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单轴拉伸速率和SiC体积分数对Ni/SiC纳米复合材料的拉伸力学性能的影响,并通过观察Ni/SiC纳米复合材料在单轴拉伸过程中的结构演变,揭示了该复合材料的变形机制。研究结果显示,Ni/SiC复合材料的杨氏模量与拉伸速率之间呈现半对数关系,该材料的屈服强度与拉伸速率相关,当拉伸速率小于1×109/s时,屈服强度基本保持不变,当拉伸速率超过此阈值时,屈服强度随拉伸速率增加而增大。此外,SiC体积分数对Ni/SiC复合纳米材料的拉伸力学性能也有重要影响,SiC体积分数的临界值(临界体积分数)计算结果为0.299±0.04。当SiC体积分数低于临界值时,Ni/SiC纳米复合材料的单轴拉伸性能主要由基体Ni的性质决定,且不存在应变硬化现象,其拉伸性能机制归因于Ni-Ni界面大量位错的释放而表现出优异的塑性性能。相反,当SiC体积分数超过临界值时,Ni/SiC纳米复合材料的力学行为主要受SiC影响。随着SiC体积分数的增加,应变硬化和脆性变得更加显著。最初的裂纹形成于Ni-Ni界面,并随着应变增加而扩展。Ni-Ni界面的滑移和SiC晶粒的旋转被确定为体系塑性变形的主要原因。这些发现有助于更好地理解Ni/SiC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及其潜在应用,对于熔盐反应堆结构材料的选用具有指导意义。

波形钢板-橡胶界面黏结滑移性能
摘要:

波形钢板-橡胶构件因波形钢板的几何形状优势,表现出良好的抗震性能,对其界面黏结滑移性能有待研究。考虑波形钢板与橡胶界面的黏结长度、粗糙度和试件的加载方式对两者界面性能的影响,设计了6个波形钢板-橡胶试件进行往复加载试验,根据黏结破坏过程、界面耗能、应变分布和影响因素分析试件的黏结性能。结果表明:波形钢板-橡胶界面受往复荷载作用时,黏结破坏依次经历微滑移、滑移、破坏、曲线下降和残余阶段;从能量角度分析发现:黏结长度的长短显著影响界面耗能;合理控制粗糙度,可改善试件界面耗能,提高界面黏结性能;波形钢板-橡胶构件在荷载较大时,应变发生突变且波脊处影响最大;与单调加载相比,往复加载下试件的残余黏结滑移降低29%;波形钢板-橡胶试件的极限特征黏结强度随黏结长度和粗糙度的增大呈现出先增加后逐步减弱;最后确定了波形钢板与橡胶构件的特征黏结强度计算公式,并进行了计算值与试验值的比较,其吻合度较好。

球状NiCo2S4的制备及其在KOH溶液中的电化学行为
摘要:

NiCo2S4中Ni和Co元素可以同时参与充放电过程,获得较高的放电比容量和能量密度。对NiCo2S4中双电层电容和赝电容的贡献率进行分析,有助于推动电极材料的深入开发。以乙酸钴为Co源、乙酸镍为Ni源、硫代乙酰胺为沉淀剂,通过水热合成法制备具有优异电化学性能的球状电极材料硫钴酸镍(NiCo2S4)。利用X射线衍射、X射线光电子能谱、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Mapping和N2吸附-脱附技术对NiCo2S4的物相、形貌、组成和孔结构进行分析,并对其在KOH电解液中的充放电行为进行探究。结果表明,球状NiCo2S4制备成功,并且Ni、Co和S的含量百分比为1∶2.1∶4.2。NiCo2S4为立方相多晶体,晶格常数为0.9387 nm。Ni和Co分别以Ni2+/Ni3+和Co2+/Co3+的形式存在于NiCo2S4的晶格之中。NiCo2S4的孔体积为0.402 cm3/g,并且介孔比例为90.6%。NiCo2S4在KOH溶液中同时产生双电层电容和赝电容,两者所占比例分别为60.6%、39.4%。电流密度为0.2 A/g时,放电比容量为409.7 F/g,能量密度为14.2 W·h/kg。循环10000次,容量保持率为90.3%。

复合材料细观力学
碳纤维/环氧树脂拉扭多耦合效应层合板设计与试验验证
摘要:

针对碳纤维/环氧树脂(Carbon fiber reinforced epoxy resin,CF/EP )拉扭多耦合效应层合板湿热稳定机制不明、耦合效应不强的问题,开展碳纤维/环氧树脂拉扭多耦合效应层合板设计与试验验证研究。引入复合材料层合板的几何因子,推导了拉扭多耦合效应层合板湿热稳定条件。基于湿热稳定条件,建立了拉扭多耦合效应层合板的非对称铺层优化设计模型,利用遗传算法-序列二次规划(Genetic algorithm-sequential quadratic program,GA-SQP)混合优化算法求解得到了拉扭耦合效应最大的层合板的铺层角度规律。基于三维数字图像相关方法(Three-dimension 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3D-DIC)完成了层合板拉扭耦合效应的测量试验。数值仿真和试验结果表明,当拉扭多耦合效应层合板的铺层角度满足其湿热稳定条件时,层合板不会发生固化变形;多耦合效应的引入能够显著提升层合板的拉扭耦合效应,最大可达30%以上。

考虑温度影响的IV型储氢瓶多尺度爆破失效仿真
摘要:

IV型储氢瓶已成为最具潜力的车载储能装备之一,在快速充装及服役过程中储氢瓶会产生显著温升效应或面临环境温度变化,深入研究该工况下储氢瓶的爆破失效行为对提高其安全使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微观失效理论,建立了稳态传热模型、微观力学模型和热力耦合模型,发展了一种考虑温度影响的多尺度爆破失效仿真分析方法,研究了25~85℃范围内温度上升对IV型储氢瓶爆破失效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纤维损伤是导致IV型储氢瓶爆破失效的主要原因,预测得到室温下储氢瓶的爆破压力和爆破失效发生位置与试验结果吻合;随着温度的上升,不均匀的温度分布和热膨胀产生了热压应力,与压力载荷产生的拉应力部分抵消,降低了储氢瓶组分的损伤扩展速度,同时复合材料缠绕层的强度下降,储氢瓶的爆破压力降低。其中,外壁面或内壁面温度从室温上升至85℃时,纤维初始损伤发生时载荷分别下降了27.5%和12.1%,最终爆破压力分别下降了12.5%和4.6%。

冲击荷载作用下仿生双正弦波纹点阵结构动态响应数值模拟研究
摘要:

为了探究仿生双正弦波纹点阵结构(Bio-inspired bi-directional corrugated lattice structure,BBCLS)的抗冲击性能,采用ANSYS/LSDYNA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了其在冲击荷载作用下的有限元数值模型,并基于已有的试验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不同冲击速度对BBCLS的应力分布、变形模式、承载能力以及能量吸收特性的影响,并与传统体心立方点阵结构(BCC)进行了对比。同时利用该数值模型进一步分析了振幅、波纹数和胞壁厚度等微结构几何参数对BBCLS抗冲击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BBCLS在冲击荷载作用下的承载能力、吸能总量及比吸能均明显优于传统的BCC点阵结构。BBCLS的冲击动力学响应主要与冲击速度和微结构几何参数有关。在低速冲击时,BBCLS呈现整体变形模式;中高速冲击时,结构向局部变形模式转换。随着冲击速度的提高,增大振幅、波纹数、胞壁厚度均使结构在受到冲击载荷时应力分布均匀,有效增加了冲击端的平台应力。此外,微结构几何参数的改变对结构比吸能以及综合比吸能有显著影响。由于波纹数的增大,BBCLS的承载能力、刚度和吸能性均大幅度提高,当波纹数为8,冲击速度达到100 m/s,相比于波纹数为5,冲击速度为10 m/s比吸能提高201.36%。研究结果为研究仿生点阵结构的冲击变形失效和吸能效果提供了力学依据。

基于细观数值模拟的玄武岩纤维泡沫混凝土力学性能
摘要:

为研究不同密度和纤维掺量的玄武岩纤维增强泡沫混凝土(BFRFC)的孔隙特征与单轴压缩力学性能,本文对两种密度下3种纤维掺量的试样进行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X-CT)与单轴压缩试验,分析实测孔隙和纤维分布特征,利用Matlab软件二次开发了BFRFC微观结构的三维重构模型,基于Hashin失效准则和损伤变量建立BFRFC的渐进损伤模型,并采用Comsol有限元软件进行单轴压缩试验仿真模拟。研究发现,BFRFC的孔隙直径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孔隙率和平均孔径随着密度的增加及纤维掺量的增多而减小;BFRFC内部的纤维极角主要集中在15°~90°之间,而方位角则在0°~360°之间均匀分布;基于微观结构所建立的BFRFC试样仿真模型,结合材料软化特性的渐进损伤模型,可以有效模拟BFRFC单轴压缩过程;BFRFC中玄武岩纤维的添加显著提升了材料的力学性能,包括峰值强度和吸能能力,且单轴压缩过程中材料内部力学响应从外层向内层进行逐层传递。

复合材料回转体网格结构热矫形机理及仿真模型研究
摘要:

复合材料回转体网格结构呈现多特征复杂结构属性,工艺固化变形限制了结构的制造装配精度。基于双马树脂的粘弹性,开展航天802双马树脂高温蠕变拉伸测试,证实双马树脂蠕变卸载后存在不可恢复的黏性流动应变,揭示了可以通过热矫形减少大型复合材料网格结构工艺变形的微观组分材料机制。推导建立复合材料网格结构的应变能增量理论,模拟复合材料网格结构热矫形荷载施加、松弛以及回弹过程,确定网格结构矫形回弹轮廓,与实验结果对比验证应变能理论模型有效性。分析复合材料网格结构热矫形内应力失效、矫形点个数、基于时温等效的工艺条件等影响因素,形成了复合材料网格舱段结构热矫形变形控制工艺变形仿真方法。

非共格金属复合界面原子迁移扩散分子动力学模拟
摘要:

深入探究不锈钢/碳钢金属界面原子扩散行为以及相变的发生发展规律,对于提升金属间冶金结合质量、实现产品性能调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分子动力学材料计算方法,建立COMPASS力场下的不锈钢FCC-Fe和碳钢BCC-Fe晶胞模型;在热压缩高温保温和连续压缩两个阶段分别采用NVT和NPT系综,保温温度1423K,压应力分别为2GPa和4GPa;通过研究界面微观结构、均方位移分布、径向分布函数和界面元素分布模拟非共格金属界面结构演变行为。结果表明,在保温阶段,碳钢侧晶体发生BCC-Fe→FCC-Fe相变,空间群由P1向FM-3M的转变过程为无序长程扩散。在加载200ps弛豫结束时刻,不锈钢与碳钢侧原子相互嵌入,形成统一的面心立方晶体;且随着压力增加,界面结构以最密排的(111)晶面为单位产生大量的滑移和错排,两组元原子能够发生有效的扩散迁移。

综述
高性能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诱导结晶行为研究
摘要:

在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中,优化界面性能对于提升复合材料的整体性能表现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当碳纤维(CF)作为增强体与半结晶型的高性能热塑性树脂基体,如聚醚醚酮(PEEK)、聚芳醚酮(PAEK)或聚苯硫醚(PPS)等复合时,纤维与树脂界面上发生的诱导结晶现象,会对复合材料的界面性能产生显著影响。本文以高性能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研究中诱导结晶问题为切入点,综述了该领域的研究进展。本文涵盖了从诱导结晶样品的制备方法到其最终性能变化的全过程,并分析了诱导结晶的类型及其影响因素,同时描述了高性能热塑性树脂中几种典型的横晶(TC)形态。此外,本文还着重探讨了TC结构对高性能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具体影响,并提出了当前该领域仍然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复合材料加筋板的屈曲与后屈曲研究综述
摘要:

复合材料加筋板因其卓越的轻质、高强度和高刚度特性,在航空航天领域的飞机承力构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随着对材料性能要求的不断提升,深入理解这类结构的屈曲与后屈曲行为变得尤为重要。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复合材料加筋板屈曲及后屈曲性能的研究进展,系统归纳了理论方法、有限元仿真技术及实验研究方法。研究表明:加筋板的几何参数(如加筋高度和间距)及层合板的铺层顺序显著影响其屈曲性能;同时,考虑材料非线性和几何非线性对准确预测后屈曲行为至关重要。此外,本文探讨了预测复合材料加筋板屈曲和后屈曲失效模式及载荷的关键技术难点。通过分析现有研究的局限性,本文指出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为复合材料加筋板的屈曲与后屈曲研究及其工程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聚芳酯纤维表面改性及其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摘要:

聚芳酯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因具有独特的性能优势而在航空航天等军事制造业相关领域占据重要的地位。目前,聚芳酯纤维在复合材料应用中主要的不足是表面活性过低,无法与树脂基体形成较好的界面结合,需要通过表面处理改善这一问题。本文从聚芳酯纤维研究进展作为切入点,介绍了聚芳酯纤维制备工艺及性能优化的手段与思路,总结了聚芳酯纤维的表面改性技术,包括等离子处理法、硅烷偶联剂法和表面涂层法等。本文重点探讨了聚芳酯纤维表面改性研究的最新进展,强调了这些改性技术在提高聚芳酯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性能方面的重要作用,并指出聚芳酯纤维表面改性技术后续的研究思路应着重于寻求更适用于规模化生产及多场景应用的表面处理工艺。

湿法纺制PEDOT : PSS基纤维及其在柔性电子器件中的应用进展
摘要:

近年来,导电聚合物材料在柔性可穿戴电子领域的应用越来越瞩目。与薄膜材料相比,纤维材料在柔性、可织造等方面有着先天的优势,湿法纺丝技术是连续制备导电纤维的主要手段,聚(3, 4-乙烯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盐)(PEDOT:PSS)基纤维具有柔性、高导电性、比表面积大、可纺性等优势。然而,PEDOT主链的刚性使纤维的拉伸性和导电性无法同时满足,使其在柔性可穿戴电子领域的应用受到限制。因此,经湿法纺丝制备高性能导电纤维的研究成为时下的热点和难点。通过对湿法纺丝过程中的关键步骤进行优化,可以有效提高纤维的综合性能,从而为导电纤维在未来柔性电子领域的应用提供新的可能性。本文总结了当前湿法纺丝PEDOT:PSS基纤维的制备策略,包括纺丝液设计、凝固浴调控及后处理优化3个关键步骤,分析了PEDOT:PSS基纤维在柔性电子器件领域中的应用和存在的问题,展望了PEDOT:PSS基纤维在新一代纤维基柔性电子器件中的性能表现和发展方向。

金刚石/Al复合散热材料界面调控及热导率研究进展
摘要:

金刚石/Al复合材料兼具低密度、高热导率和热膨胀系数可调等优点,近年来成为新一代热管理材料的研究热点之一。但是,复合材料制备过程中金刚石和Al界面产物Al4C3会严重影响复合材料的性能,增大金刚石-Al界面热阻,并且其易水解的特性容易在使用过程中造成复合材料失效。本文从界面Al4C3相的负面作用入手,详细介绍了目前抑制界面Al4C3相的主要方法(包括界面调控、金刚石表面化学改性、金刚石表面改性涂层和基体合金化等)对复合材料界面和热导率的影响,最后对未来金刚石/Al复合散热材料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玻璃纤维增强聚酰胺复合材料用阻燃剂的研究进展
摘要:

玻璃纤维增强聚酰胺(GF/PA)复合材料因其优异独特的性能特点,在众多领域展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然而,GF/PA复合材料固有的易燃属性限制了其在接触火源或高温环境的应用。因此,开发阻燃GF/PA复合材料对于确保其在关键应用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在GF/PA中添加阻燃剂是提高复合材料阻燃性能操作最为简单且工业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随着环保要求的提高与相关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 GF/PA用阻燃剂的发展越来越注重无卤、低挥发性有机物(VOC)和低毒性的特性。基于此,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阻燃GF/PA复合材料所使用阻燃剂的研究进展,并通过典型研究案例探讨了阻燃剂的阻燃机制与阻燃效果。此外,本文总结了GF/PA复合材料用阻燃剂的现状,并对其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为无卤阻燃复合材料领域的研究者提供参考。

单部件燃料电池的研究进展
摘要:

传统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s)需要保持较高的工作温度,不利于其不同组分的兼容和长期稳定性,这阻碍了SOFCs的商业化进展。若降低反应温度则会带来显著的界面阻力和反应动力学损失,使输出功率降低。最近,单部件燃料电池(SLFC)作为一种新型能源转换装置被提出,与传统三组分SOFCs不同,SLFC的特点是具有一个半导体-离子异质结构材料混合离子导电的均匀层,p-n异质结构和内建电场的存在可以实现电荷分离,提高了燃料电池的稳定性和耐久性,使其在低温下也具备良好的离子电导和电池性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对最近几年以来SLFC领域的研究进展做了一个简要的综述,回顾了SLFC中异质结与能带对准隔绝电子的工作原理,研究空间电荷区与晶格应变对界面离子传导的影响,总结了研究者在半导体-离子材料上做出的改进,并讨论了该燃料电池的优势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用于锂离子电池的固态聚合物电解质基质的研究进展
摘要:

固态聚合物电解质(SPE)因具有安全性高、机械强度高与电极界面接触性良好等优势,在固态锂离子电池有更广泛的应用前景。聚合物基质在SPE中作主体,起着骨架支撑和促进锂离子的解离和运输作用,是SPE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本文综述了目前对聚合物基质最新的改性策略,以提升SPE的电化学性能和力学性能。通过调节聚合物基质结构、形貌、制备工艺及添加无机填料方面来改善聚合物基质的结晶度和锂离子传输通道,提升SPE的电化学性能,有望为固态锂离子电池商业化做出贡献。

摘要:

MXene是一类新型的二维过渡金属碳/氮化物材料,具有特殊的二维结构和优异的物化性质,如亲水性、抗菌性等,已被研究者们应用于高性能分离膜的构建,在众多分离体系中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不同于以往对MXene基分离膜的综述,本文从层间复合材料类型和维度的视角出发,对MXene层状复合纳滤膜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凝练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为推动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指引。本文首先讨论了基于MXene的层状复合纳滤膜在实际分离应用中的基本要求,总结了不同类型和维度的纳米材料与MXene进行层间复合的研究进展,阐述了具有所需微观结构和多组分特性的MXene层状复合纳滤膜的设计策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介绍了MXene层状复合纳滤膜在海水淡化和废水处理等领域中的应用前景。最后,对MXene的层状复合纳滤膜所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分析,并概述了未来的研究和发展方向。

水泥及地聚物疏水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摘要:

混凝土的长期耐久性问题是其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造成耐久性破坏的主要原因是水在混凝土多孔结构中的迁移,使有害离子更容易进入基材内部。采用超疏水材料对水泥及地聚物进行改性复合处理,赋予其超疏水特性,避免水分在其孔隙中的传输,从而防止有害离子的迁移及侵蚀,增强混凝土的耐久性。本文总结了目前研究当中对于水泥及地聚物胶凝材料超疏水改性方法,包括整体改性和表面改性两种;归纳了整体改性方式中超疏水改性剂加入到水泥及地聚物混凝土中的改性机制及与无机物基体中的连接键合方式;概括了目前研究当中表面改性常用的改性方法,包括喷涂法、浸渍法、模板法等,并分析了表面改性机制。与表面改性所得到的超疏水复合涂层相比,整体改性的水泥及地聚物基复合材料在实际应用场景当中具有更大的优势。此外,分析了疏水改性后对复合材料润湿性、防水性、抗压性能及防腐性能的影响规律,发现其抗压强度降低了约20%~60%。最后,阐述了水泥及地聚物复合材料疏水改性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建议从体积型超疏水、提高抗压强度、成本控制及疏水外加剂在材料内部实现均匀化分散等方面进行研究。

核壳式链状电磁复合吸波材料的研究进展
摘要:

电磁波吸收材料不仅可以解决电磁污染、电磁干扰、电磁泄露等问题,还是有效的雷达隐身材料,因而吸引了广大研究者的热忱。核壳式链状电磁复合材料作为新型的电磁波吸收材料,表现出多重的结构优势。介电壳层与磁性内核的复合能够产生电磁损耗协同作用;高长径比的一维结构,提供了电磁波的传输路径;自组装形成的三维网络,增强了电磁波的多重反射;类天线效应有助于增加电磁波的多重散射。此外,选择恰当的介电壳层能够使核壳式链状电磁复合吸波材料兼顾抗氧化、耐腐蚀、耐高温等特性,有效提升其环境适应性。根据现阶段的研究进展,本文系统综述了核壳式链状电磁复合吸波材料的制备方法,对比分析了长径比、壳层类型、壳层厚度、壳层数量、多孔结构及壳层的晶相组成等结构因素对吸波性能的影响,阐明了核壳式链状电磁复合吸波材料的详细损耗机制,展望了核壳式链状电磁复合吸波材料的改进策略与发展方向。

种植业废弃物制备生物炭及其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摘要:

我国种植业废弃物数量庞大,其资源化利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将种植业废弃物转化为生物炭是实现高效利用的一个重要途径。生物炭是由生物质原料在无氧或限氧环境下经过热转化过程得到的固体产物,因其具有高含碳量、高阳离子交换量、大比表面积和结构稳定等特点,在多个领域具有广泛应用。本文对生物炭的制备、改性及生物炭基复合材料在不同领域的应用进行了系统地总结和归纳,并介绍了由生物炭制备的生物炭基复合材料在吸附、催化、缓释肥料、储能、传感及电磁干扰(EMI)屏蔽等领域的重要应用价值。

树脂高分子复合材料
摘要:

针对航空钛合金损伤贴补修复结构在I型受载条件下的力学响应与断裂特性,本文采用共固化成型方法设计了碳纤维增强树脂基预浸料(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CFRP)单面贴补钛合金构件的修复试样,通过双悬臂梁试验,系统地研究了补片厚度、铺层方向及表面处理方法3个典型因素对修复界面I型断裂力学特性的影响规律,以峰值载荷和层间断裂韧性为指标评估整体修复效果。结合试样在宏观和微观尺度下的失效模式与断面形貌分析,揭示了钛合金/CFRP贴补修复试样I型静态分层扩展的破坏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补片厚度的增加,试样弯曲刚度和纤维桥联规模呈上升趋势,修复界面的I型断裂性能明显提高,失效模式均表现为胶膜粘附失效与内聚破坏到CFRP界面破坏的演化过程;在复合铺层试样中,补片底部的0°铺层表现出最强的分层路径约束作用,而45°铺层能够诱发裂纹的层间迁移以提高增韧效果,二维编织型补片则具有最佳的修复效果;胶膜内聚破坏为表面处理试样的主要失效模式,其中硫酸阳极化的增韧效果最为显著,断裂韧性较石英喷砂和400#砂纸打磨分别提高3.8%和1.9%,相比无处理试样则提高了19.2%。该结论为I型受载条件下钛合金损伤复合材料贴补修复工艺的优化设计与应用实践提供参考。

多尺度模拟法研究腔体结构麻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拉伸模量
摘要:

本文针对现有植物麻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弹性模量预测模型中,未能充分考虑麻纤维独特的腔体微观结构特征,难以准确获取真实纤维特征参数并预测麻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弹性模量的现状,综合混合定律和Micro-CT技术,提出了基于麻纤维腔体结构特征的麻纤维等效模型及其弹性模量计算公式。在此基础上,采用多尺度模拟法构建基于腔体结构的苎麻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RFPC)的代表性体积元(RVE)模型并求解了RFPC的拉伸模量。并通过RFPC拉伸实验测试结果验证了RVE模型的有效性。另一方面,本文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和方差分析探讨了纤维含量、纤维空腔占比、纤维取向和纤维长径比4个参数对RFPC拉伸弹性模量的影响权重,从而明确了纤维含量和纤维取向是影响复合材料拉伸弹性模量的主要因素。运用多项式拟合法获得了以上述4个参数为自变量的麻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拉伸弹性模量预测公式,并系统揭示了影响RFPC拉伸模量的参数主效应和参数两两之间的协同效应规律。本文提出的基于腔体结构的植物麻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弹性模量预测方法,可望为麻纤维增强树脂基一大类复合材料的拉伸性能调控提供新方法。

基于磁性颗粒感应加热原位固化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加筋板力学性能
摘要:

随着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结构呈现出大型化、复杂化的发展趋势,常规的烘箱或热压罐成型工艺暴露出尺寸受限、成型周期长、能量利用率低、固化不均匀等问题,亟需探寻新型的复合材料成型工艺。本文以锰锌铁氧体作为加热载体,探究了一种基于电磁感应原位加热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固化成型新工艺。着重研究了T字型与工字型两种复杂铺层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加筋板的加热特性、力学性能与孔隙率,并与经烘箱固化的试样件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电磁感应方法对两种结构加筋板均可以实现原位、均匀、温度可控、且不受铺层角度影响的加热与固化成型。在添加13wt%锰锌铁氧体电磁加热5.5 h条件下,T字型加筋板的弯曲刚度较相同固化时间下烘箱成型试样件提升了5.2%,最大承载载荷提升了11.2%。工字型加筋板的屈曲载荷较烘箱成型试样件提升了3.3%。然而两种加筋板的孔隙率却略微增加了0.4%与0.3%。本文获得的研究结果为电磁感应固化工艺在复合材料结构成型方面的工程化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

Tufting缝合C/C复合材料制备与力学性能
摘要:

采用Tufting缝合机器人研制碳纤维缝合预制体,通过改变预制体结构与致密化方式,制备具有不同结构的缝合C/C复合材料,探讨基体类型、网胎引入、针刺工艺等对缝合C/C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并探讨力学性能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在完全相同的预制体结构条件下,采用化学气相沉积工艺致密的缝合C/C拉伸模量和拉伸强度更高,采用化学气相沉积+糠酮树脂浸渍碳化工艺制备的缝合C/C具有更加优异的层间剪切性能与弯曲性能。在完全相同的复合致密条件下,网胎层的加入对于提高C/C复合材料弯曲、剪切性能有积极的作用,逐层针刺+缝合C/C复合材料强度性能优于缝合C/C复合材料,但因针刺工艺的引入削弱了缝合C/C复合材料的“假塑形”变形能力。

聚氨酯弹性体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老化性能
摘要:

聚氨酯(Polyurethane,PU)具有出色的力学性能、耐热性、优良的抗冲击和抗疲劳特性,在航空航天、汽车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但是PU在实际应用中容易受到紫外光照、水分和化学介质的影响,导致物理和化学性能下降。为研究不同环境对PU的老化作用及其对力学性能的影响,以聚四氢呋喃醚二醇(PTMEG)-2, 4-甲苯二异氰酸酯(TDI)-2, 4-二氨基-3, 5-二甲硫基甲苯(DMTDA)为研究对象,通过测试PU不同环境条件下(高温—70℃和100℃、水浸、湿热—99℃等离子水、油浸—航空煤油、紫外)老化前后的性能变化,并采用FTIR来分析老化前后PU的化学结构变化。结果表明:PU在室温下浸泡168 h后的饱和吸湿率为1.8%。与未处理PU对比,PU在70℃和100℃下的环境中拉伸强度和硬度下降,撕裂强度增加;PU经过水浸处理后的拉伸强度和撕裂强度分别下降了6%和3%,硬度下降了HD 4.2;但是PU在湿热老化后拉伸强度和撕裂强度分别降低38.5%和32.9%,硬度降低HD 22.7;经过航空煤油浸泡后PU的拉伸强度和撕裂强度分别降低了13%和3%,硬度降低HD 3.4;PU经过紫外老化的拉伸强度和撕裂强度分别下降了38.6%和7%,硬度增加HD 4.57。FTIR结果表明,高温环境会使PU的醚键发生热氧老化;湿热环境使PU的氨基甲酸酯和脲基水解;紫外环境引发PU产生Photo-Fries重排反应。这些变化表明,PU易受紫外辐射和氧化影响。

3D打印仿生多重管状吸能结构碳纤维复合材料及其力学性能
摘要:

本文基于马蹄、骨骼等自然界生物组织的管状吸能结构启发,设计并制备了一种仿生多重管状结构的碳纤维复合材料。通过3D打印制造出具有多重管状结构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并引入紫外光固化技术使柔性聚氨酯树脂在管状结构中固化而形成异质界面,显著提升了材料的韧性和抗冲击能力。实验结果表明,该仿生结构材料在静态压缩测试中展现出延长的屈服阶段和优异的变形恢复能力,比强度和能量吸收密度可达130.6 [MPa/(g/cm3)]和44.6 J/g,高于传统的蜂窝吸能结构;在三点弯曲试验中表现出更长的塑性变形区域,其断裂韧性为碳纤维板的1.54倍;在冲击测试中,裂纹扩展受限于管的分布,并且通过异质界面破坏显著提高吸收能量,避免了材料发生灾难性破坏。该研究为复合材料的抗冲击设计提供了新的仿生策略,尤其在国防、航空航天等需要高韧性、高强度材料的应用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和前景。

基于纤维强度折减效应的Ⅳ型气瓶爆破失效分析方法研究
摘要:

复合材料储氢气瓶是高压气态储氢最有效的解决方案,其中塑料内胆碳纤维全缠绕气瓶(Ⅳ型气瓶)是储氢气瓶发展的重要方向。精确预测Ⅳ型气瓶的爆破压力与失效方式是Ⅳ型气瓶轻量化设计的基础。目前气瓶失效预测方法多基于传统层合模型建立,未考虑螺旋缠绕过程中纤维交叉起伏形态影响。本文基于数值和实验方法,探究了纤维起伏形态对纤维拉伸强度的影响规律,进而发展了一种考虑纤维强度折减效应的Ⅳ型气瓶折减分析方法。使用该方法预测3种铺层IV气瓶的爆破压力和失效模式,并与不考虑纤维强度折减效应的传统分析方法进行对比。通过开展气瓶爆破实验,验证了考虑折减分析方法能更准确预测气瓶失效位置与形式,减小爆破压力预测误差,最大误差从+15.42%降低到+6.07%。

基于高度可控的激光雕刻技术构建的准Z方向“环氧钉”增强铝合金-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粘接性能研究
摘要:

本研究设计了激光雕刻、常压等离子喷涂和树脂预涂(RPC)技术处理铝合金表面构建准Z方向“环氧钉”,实现铝合金与碳纤维增强树脂(CFRP)复合材料的粘接强度提升。采用激光雕刻处理铝合金表面形成凹坑结构,为浸渍环氧树脂提供了较大的垂直空间,同时获得了更高的润湿性。使用常压等离子喷涂技术去除铝合金表面污染物,增加极性官能团的吸附量。进一步运用RPC技术将高粘度环氧树脂引入预制坑道结构,减少环氧树脂胶与基体之间的缺陷,增强机械互锁效应。经联合处理后,试样最高的粘接强度比未处理的强度提高了130.5%,复合材料的破坏模式由铝合金表面的粘接失效转变为CFRP复合材料的分层失效。简单有效的联合处理技术方案有望在异质粘接结构的高性能化发展获得应用。

厚/薄铺层混杂复合材料低速冲击损伤特征
摘要:

厚薄层层级混杂设计时采用多个薄铺层替代单个厚铺层,增加了界面的复杂性。为了研究低速冲击(Low-velocity impact,LVI)下复合材料结构的厚薄层混杂效应,以准各向同性铺层为基准设计了两种厚薄层混杂层合板,开展了基准层合板和混杂层合板的LVI试验研究;采用超声C扫设备和热揭层方法对含冲击损伤的层合板分别进行了无损和有损检测,基于检测结果对冲击损伤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评估;随后,对冲击后压缩(Compression after impact,CAI)性能和破坏模式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厚薄层混杂设计利用了薄铺层复合材料的损伤抑制特点,提高了复合材料结构的冲击损伤阻抗,减少了分层损伤投影面积和界面分层总面积,缩短了最大单一分层与中性层之间的距离,显著地提高了复合材料结构的CAI强度。该试验研究可为厚薄层混杂结构的优化设计和安全评估提供指导。

苯基膦酸铈协效阻燃IFR/PP复合材料的制备
摘要:

由焦磷酸哌嗪(PAPP)和三聚氰胺氰尿酸盐(MCA)组成的膨胀型阻燃剂(IFR)可以提高聚丙烯(PP)的防火安全性。然而,添加量高达28 wt%的PAPP-MCA (质量比为3∶1)极大地降低了PP的强度和韧性(分别降低了31%和62%)。本文采用具有二维层状结构的稀土化合物苯基膦酸铈(CeHPP)作为阻燃协效剂,用于提升PAPP-MCA含量相对较低的PP的防火安全。结果表明,在2wt%CeHPP存在的情况下,仅添加20 wt%的PAPP-MCA便可使PP的LOI达到30%且通过UL-94 V-0等级,同时PP复合材料的PHRR、THR和TSR分别大幅下降82%、85%和52%。此外,与同样达到V-0等级添加28wt%的IFR的PP复合材料相比,CeHPP-IFR协效阻燃PP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分别提高了22%和110%,表现出更为理想的力学应用潜力。

功能复合材料
壳聚糖/M(OH)(OCH3) (M=Co, Ni)/六偏磷酸钠纳米复合涂层提高芳纶无纺布耐火隔热性能
摘要:

随着火灾场景的复杂化和火灾危险性的增加,市场迫切需要高性能耐火隔热纤维以更好保护消防救援人员。本工作利用层层自组装技术,将食品级六偏磷酸钠及复合二维纳米材料M(OH)(OCH3) (M=Co, Ni)的生物质壳聚糖交替涂覆于芳纶纤维无纺布(ANF)表面,制备了新型ANF纳米复合材料。结果表明,涂覆15层样品(CMP/ANF-Ⅲ)在空气中升温至800 ℃,残炭率由1.59%(纯ANF)提高至20.55%,热稳定性显著改善。CMP/ANF-Ⅲ的热释放速率峰值(PHRR)、总热释放速率(THR)较ANF分别降低48.90%、58.57%,阻燃性能显著提高。在垂直燃烧测试中,CMP/ANF-Ⅲ的损毁长度降低至2.4 cm(纯ANF 9.0 cm)。在耐火隔热测试中,纯ANF 12 s被烧穿,而CMP/ANF-Ⅲ在120 s仍保持完整,同时背面温度大幅降低至335 ℃(纯ANF超过500 ℃)。残炭分析表明,CMP/ANF-Ⅲ燃烧后生成致密的炭层,其能有效阻挡火焰的蔓延及与基体之间的热对流,提高无纺布阻燃隔热性能。气相产物分析表明,CMP/ANF-Ⅲ较低温度下即可释放出CO2、H2O、NH3等不燃性气体,起到气相阻燃作用。本工作研制的ANF纳米复合材料为新一代高效耐火防护服装的研发提供支持。

蒙脱土基HZSM-5的制备及其在二甲醚水蒸气重整制氢中的应用
摘要:

以亚熔岩活化蒙脱土为原料,采用传统水热法、晶种导向法、蒸汽辅助晶化法和气溶胶晶化法制备了具有不同织构和酸性的HZSM-5,并以其为固体酸与商品化的Cu/ZnO/Al2O3物理混合组成双功能催化剂,并考察其二甲醚水蒸气重整(SRD)反应性能。通过XRD、FT-IR、SEM、N2低温吸附-脱附和NH3-TPD对样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合成方法影响了HZSM-5的晶体尺寸、织构及酸性等,进而影响了以其为固体酸的双功能催化剂的SRD性能。传统水热法合成的TH-HZSM-5因其具有适宜的酸量以及相对大的表面积、孔容和孔径,以其为固体酸与Cu/ZnO/Al2O3以质量比为1∶1组成的双功能催化剂表现出较好的SRD反应性能,在压力为0.1 MPa、温度为300 ℃、空速为5000 mL/(g·h)的反应条件下,二甲醚初始转化率和氢气收率分别达到了100%和91%。

棉织物的荷叶仿生结构改性及其负离子功能
摘要:

为使棉织物获得良好的负离子释放效果,并且满足棉织物应用于汽车内饰时功能化的需求,在净化环境的同时能够具备自清洁功能。本文采用氨基改性聚硅氧烷(AMP)进行无氟疏水整理使棉织物由亲水变为疏水,同时在棉织物表面形成一层粘连结构,引入电气石(TM)颗粒仿生构筑了荷叶表面的微突结构。当AMP的浓度为4 wt%、TM浓度为4 wt%,改性织物综合性能最佳:接触角达到145.8°,透湿量为5428 g/(m2·24h),透气量为434.2 mm/s,断裂强力为175.6 N,负离子释放量为1640个/cm3。继续增加TM浓度到8 wt%时,接触角达到150.3°,织物表面呈现超疏水特性。此外,4 wt% AMP+4 wt% TM改性棉织物的耐久性测试表明,经过干摩擦50次后仍然具有较高的接触角(142.4°),平磨20次后负离子释放量有所提升,为2108个/cm3。本文通过对棉织物进行疏水-负离子复合涂层整理,使其具有一定的自清洁性能且负离子释放量达到了较高水平,使得该材料在汽车内饰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褶皱结构的壳聚糖-铁离子-聚丙烯酸导电水凝胶及其传感性能
摘要:

壳聚糖基导电水凝胶兼具抗菌和导电等多功能,在电子皮肤、生物电子器件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实际应用中,要求导电水凝胶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和传感灵敏度。本工作将三氯化铁水溶液滴加到壳聚糖丙烯酸水溶液中,接着将丙烯酸原位聚合成聚丙烯酸,利用壳聚糖铁离子微凝胶和聚丙烯酸的溶胀行为的差异性,构建了褶皱结构的壳聚糖-铁离子-聚丙烯酸导电水凝胶(CS-Fe3+-PAA)。得益于壳聚糖铁离子微凝胶的能量耗散作用及其带来的褶皱结构,CS-Fe3+-PAA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和高灵敏度。在800%~1000%的大应变范围内,CS-Fe3+-PAA的灵敏因子(GF)值高达25.32,其韧性为2.54 MJ·m−3,断裂应变为1100%,断裂应力为0.6 MPa。CS-Fe3+-PAA应变传感器被成功用于检测人体多种活动,如手指、手肘和膝盖等关节弯曲活动,以及说话和吞咽等细微活动。独特的褶皱结构为高韧性和高灵敏度的壳聚糖基导电水凝胶提供设计思路和方法。

LaMnO3/GA复合材料活化PMS降解四环素的性能和反应机制探究
摘要:

本研究采用溶胶凝胶法和水热法制备了石墨烯气凝胶(GA)负载的LaMnO3复合催化剂,研究了其对过一硫酸盐(PMS)降解四环素(TC)的催化性能。采用SEM、TEM、XPS、拉曼光谱等手段对样品的形貌结构、元素组成和化学形态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构成了LaMnO3/GA复合催化剂。实验结果表明,与LaMnO3纯样相比(降解率为58%),LaMnO3/GA25复合材料活化PMS降解TC的催化性能可提高至83%以上。这种增强效果可归因于GA的引入,加快了电荷的迁移速率并提升了活性位点的电荷浓度。自由基捕获试验验证了O2, 1O2, •OH作为活性物质在TC降解过程中的重要性。此外,通过探究LaMnO3/GA25/PMS体系对多种无机阴离子(如H2PO4, SO24, Cl, Urea, HCO3)和腐殖酸(HA)的抗干扰活性以及和循环使用性能,证明了LaMnO3/GA25/PMS体系用于复杂水体中污染物处理的可行性,并为充分利用锰矿资源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高渗透支撑SBS膜制备与CH4/N2分离性能
摘要:

SBS嵌段树脂具有软硬段互相结合的独特结构,可通过挤压实现对气体分子的分离。本研究以多孔α-Al2O3陶瓷管为载体,利用一系列x-SBS/四氢呋喃(THF)树脂溶液制备了相应的SMS-x分离膜。FT-IR、XRD、SEM等表征测试结果表明,SBS树脂与载体之间可较好结合,分离膜厚度均小于50 μm。气体测试表明,在0.05 - 0.3 MPa压力范围内,SMS-20分离膜CH4/N2气体选择性最优,在0.1 MPa时,α(CH4/N2) =3.81,CH4的摩尔通量为1.41×10−6 mol·m−2·s−1·Pa−1。在0.3 MPa,SMS-10的CH4摩尔通量最大,可达3.47×10−6 mol·m−2·s−1·Pa−1。此外,通过不同比例混合气体的测试验证了本文制备的分离膜同样可胜任相应的分离工作。本文制备的所有分离膜在0.1 MPa压差下可稳定分离气体长达7 d,具有良好的性能稳定性。因此,多孔α-Al2O3支撑型SBS分离膜可兼备优异的渗透通量及气体选择性,在煤层气CH4的富集方面提供有利选择。

原位生长Ni-Co-B-Yb稀土复合催化剂的制备及其析氢性能
摘要:

探索和开发低成本、高活性的非贵金属析氢反应(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 HER)电催化剂,对于电解水的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但仍具有挑战性。本文采用化学沉积法在三维的泡沫镍基底上制备了原位生长的稀土(Rare Earth, RE)复合催化电极(Ni-Co-B-Yb/NF),对催化电极的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并研究其在1 mol·L−1 KOH溶液中的析氢性能。结果表明,添加Yb可使电极的形貌及电子结构发生改变,改善催化剂材料的HER催化性能。当Yb和Co浓度分别为3 g·L−1和5 g·L−1时,Ni-Co-B-Yb /NF表现出最佳的析氢性能。当电流密度为10 mA·cm−2时,析氢过电位为57 mV,Tafel斜率仅为73 mV·dec−1,此外,经过100 h长期稳定性测试和2000次循环伏安(Cyclic voltammetry,CV)测试后,该催化剂表现出良好的电化学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Yb的引入可以提升Ni-Co-B材料的HER催化性能,且Yb和Co浓度的改变对电催化性能影响较大。这项工作丰富了稀土复合催化剂在电解水催化方面的知识。

基于电磁场仿真的金属-石墨烯多层复合薄膜结构设计与可控制备
摘要:

石墨烯薄膜因其独特的层状结构、高电导率以及良好的柔韧性,在电磁屏蔽领域被广泛研究。然而,石墨烯薄膜存在趋肤深度大的问题,导致其难以兼顾超薄厚度和高屏蔽效能。针对以上问题,基于传输线理论对石墨烯薄膜进行表面修饰和多层阻抗失配界面设计,建立金属-石墨烯多层异质结构模型并开展电磁仿真模拟研究,探索了金属类型、厚度、周期数等结构参数对电磁屏蔽性能的影响规律;依据仿真模型,采用磁控溅射方式构筑了Ag-石墨烯-Ag三明治结构复合薄膜(A-G-A CF)并研究了其电磁屏蔽性能及屏蔽机制。结果表明:石墨烯薄膜表面镀Ag后,电导率提高了近两个数量级,使趋肤深度大幅度减小,4~18 GHz频率范围的屏蔽效能由24 dB提高至44 dB。同时,三明治结构的构筑也增强了电磁波的损耗,使屏蔽效能进一步提高至51 dB。随着金属镀层厚度增加,A-G-A CF的屏蔽效能逐渐提高,金属镀层厚度约580 nm的A-G-A CF的屏蔽效能高达65 dB,可以屏蔽超99.9999%的电磁波能量。

土木建筑复合材料
低周往复荷载下混凝土-灌浆料-混凝土连接节点抗剪性能
摘要:

聚丙烯(Polypropylene,PP)纤维灌浆料是一种高性能水泥基复合材料,具有高强、阻裂和增韧的特点,在预制构件进行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时,可以充分填补构件单元间的接缝及套筒内的空腔,提高界面的连接性能。在构件连接部位形成的混凝土-灌浆料-混凝土(CGC)连接节点的双界面的抗剪性能是保证结构整体安全性的关键。考虑键槽高度、界面配筋率、轴向压力和灌浆料饱满度,研究了低周往复荷载下CGC连接节点的破坏模式、抗剪承载力、刚度、耗能和延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CGC连接节点破坏形态以界面水平贯穿裂缝为主,轴向压力的增加使键槽发展出斜向裂缝的同时,节点呈现“X”型剪切斜裂缝;增大键槽高度和轴向压力,能提高CGC连接节点的抗剪承载力、刚度和耗能,但降低了节点的延性;其中,键槽高度由6 mm提升至12 mm和18 mm,节点抗剪承载力提升11%和43%,刚度提升11%和14%,但延性降低10%和21%;界面配筋率的增大改善了节点的抗震性能,而套筒内灌浆料的缺失使节点抗剪承载力和刚度均有下降。根据CGC连接节点的破坏模式,解析了节点双界面剪应力的组成,基于叠加原理建立了CGC连接节点双界面的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计算结果与试验值吻合较好。

用于低频隔声的类Fano共振型声学超材料设计
摘要:

由于当前铁路声屏障存在低频降噪效果差、降噪量较低及通风性能不佳的情况,本文研究创新设计了一种基于类Fano共振原理的声学超材料,旨在显著提升对低频噪声的隔绝效果。利用基于离散状态的共振散射和连续状态的背景散射之间的干扰,从而诱导出类Fano的非对称传输剖面。该超材料单胞为环绕型迷宫结构,将其周期性排列后得到类Fano共振的低频隔声型超材料声屏障,本结构设计为兼顾隔声效果和可通风全向性的几何形状,中空部分还能够节省成本。首先介绍了超材料单胞的几何构型以及传声理论,分析了结构参数对所提出声学超材料性能的影响,为优化其声学特性提供了重要依据。另外对超材料性能进行数值模拟与仿真分析,深入探究其声学特性,计算出结构在[20, 2900]Hz时,平均声传输损失达到50 dB左右。将超材料单元周期性排列嵌套在单元板内组成声屏障模型,发现超材料单元个数的增加不会影响声屏障隔声性能。最后将3D打印的声学超材料进行声学实验验证了仿真结果的准确性,为声屏障设计与工程应用提供了思路。

基于声发射-数字图像相关技术的泡沫混凝土冻融破坏特征及损伤演化规律
摘要:

为研究冻融环境下泡沫混凝土压缩破坏特征及损伤演化规律,对密度为800 kg/m3的泡沫混凝土开展了单轴压缩-声发射(AE)-数字图像相关(DIC)技术联合测试试验,获取了泡沫混凝土加载过程中的应变演化云图以及声发射参数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泡沫混凝土的压缩破坏过程曲线呈现明显的阶段效应,且试件经历的冻融循环次数越多,延性破坏特征越明显;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DIC监测到试件应变集中带面积逐渐递增,应变场均值逐渐下降,同时,试件表面裂缝的形态由最初的垂直型单一裂缝向倾斜的剪切型多裂缝演变;冻融为0、20、40、60和80次的泡沫混凝土试件最终破坏时剪切裂缝所占比例分别为52.5%、57.8%、59.2%、65.3%和69.2%,声发射b值下降阶段分别出现在加载进程的92.3%、89.1%、88.5%、76.5%和72.3%;冻融环境可以促进泡沫混凝土由拉伸破坏向剪切破坏的转变,加剧泡沫混凝土内部损伤,从而在材料内部诱发大尺度破裂现象; AE和DIC的结果相辅相成,它们的结合有助于全面了解泡沫混凝土中微裂缝的发展规律和损伤破坏机制。

羟乙基纤维素联合脲酶诱导碳酸盐沉淀固化粉砂的水稳定性
摘要:

为提高脲酶诱导碳酸盐沉淀(EICP)固化地基土的效果,本文提出羟乙基纤维素(HEC)联合EICP固化粉砂的技术,并分析了该技术固化粉砂的水稳定性。以表面强度和水稳定性为考察指标(水稳定性通过崩解率与浸水强度损失率评估),进行四因素(HEC浓度、喷洒量、喷洒遍数、钙源浓度)四水平正交试验,通过微型贯入、崩解率测定、浸水强度损失率测定试验以及微观试验,从宏微观角度分析其固化机制。结果表明:对于不同考察指标,HEC浓度在各因素影响的主次顺序中均为第一位;HEC联合EICP固化粉砂的最佳固化参数组合为:HEC浓度为0.6 g/L、喷洒量为3 L/m2、喷洒遍数为4遍、钙源浓度为0.75 mol/L,此时固化粉砂的表面强度较传统EICP提高了57.47%、崩解率和浸水强度损失率较传统EICP分别降低了78.64%和83.75%;HEC的掺入改变了EICP单一的胶结模式,在土颗粒间产生“包裹”、“连接”效应,形成土颗粒-HEC-CaCO3的链式网状结构,提高了粉砂的表面强度和水稳定性。

基于三维结构光扫描的泡沫混凝土冻融损伤演化特性
摘要:

为了定量评价冻融环境下泡沫混凝土的表面损伤程度并探究其损伤演化特性,本文对冻融环境下密度为600 kg/cm3和800 kg/cm3的泡沫混凝土开展了三维结构光扫描试验、单轴压缩及相对动弹模量试验,借助Geomagic Studio及Cloud Compare等软件对三维点云数据进行处理,基于坡度均方根Z2、结构系数SF和粗糙轮廓系数RP和三维粗糙度系数R3p等参数定量分析了冻融环境下泡沫混凝土的表面形态和损伤特性。结果表明:泡沫混凝土表面损伤呈阶段性递次发展,破坏过程呈现出逐层剥落,由中部向两侧逐渐发育的特点;泡沫混凝土表面形貌参数与冻融循环次数正相关,低密度泡沫混凝土损伤速率更快,经历20次冻融循环后600 kg/m3试件Z2值增速较800 kg/m3试件大35.44%;800kg/cm3泡沫混凝土形貌参数与抗压强度间的灰关联度更高,均在0.62以上;Z2值与抗压强度保有率之间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达0.91以上。

模拟混凝土孔隙溶液中氯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对钢筋锈蚀的影响
摘要:

通过电化学测试、XRD测试和DFT计算,本研究探讨了在不同pH值(12.4、12.9和13.5)的模拟混凝土孔隙溶液中Cl和\text{SO}_{\text{4}}^{{2-}}单独及共同作用对钢筋锈蚀行为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在pH值较低的CH溶液中,当Cl浓度仅达到0.02mol/L时,开路电位(OCP)即由−375mV急剧下降至−575 mV,表明Cl在低浓度情况下就会显著加速腐蚀;而在pH值较高的ST溶液中,随着腐蚀离子浓度从0.01 mol/L逐步增加至0.4 mol/L,钢筋的极化电阻(Rp)从约100 kΩ·cm2稳定下降至5 kΩ·cm2,但整体耐腐蚀性明显优于其他pH值的情况,显示了高pH值对腐蚀的有效抑制作用。此外,当ClSO24共存时,由于竞争吸附机制的作用,整体腐蚀速率介于两者单独存在时之间,SO24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Cl引发的腐蚀。本研究基于上述结果提出了一个竞争吸附-催化腐蚀的两阶段反应模型,详细揭示了二者共同作用下的腐蚀行为,Cl通过破坏钝化膜加速腐蚀进程,SO24则通过影响腐蚀产物的稳定性和分布参与腐蚀过程。

改性玄武岩纤维对混凝土抗硫酸盐性能的影响
摘要:

为探究玄武岩纤维(BF)表面改性对混凝土抗硫酸盐性能的影响。本文利用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偶联剂(KH550)和纳米二氧化硅(nano-SiO2)对BF表面进行改性。通过微观表征技术和混凝土硫酸盐侵蚀试验揭示改性机制并对在硫酸盐侵蚀环境下的耐久性进行评估。结果表明:KH550使nano-SiO2分布均匀,有利于BF表面附着的nano-SiO2与水泥中的Ca(OH)2反应,促进水泥的水化反应,增强了BF与水泥基体的界面黏结性。在硫酸盐侵蚀的条件下,与其他种类混凝土相比,加入了纳米改性纤维的混凝土表现出最佳的抗盐和抗压性能。在侵蚀280 d后,混凝土的质量和抗压强度仅损失了0.23%和2.76%。硫酸盐-干湿循环对混凝土试件的侵蚀过程可大致分为促进混凝土密实、开始损坏混凝土和剧烈损坏混凝土三个阶段。Nano-SiO2充填了混凝土中纤维与基体界面区的微缝隙,发生的二次水化反应可生成密实且耐久的C-S-H凝胶,可有效抑制化学物质与水分进一步对混凝土的渗透,阻碍更多AFt与石膏等膨胀类物质的产生,显著提高混凝土的抗盐侵蚀能力。

南方海洋环境下氟碳/聚氨酯涂层防护GFRP筋拉伸性能
摘要:

传统金属材料在海洋环境下存在锈蚀问题,而纤维增强聚合物(FRP)筋材具有轻质高强、抗疲劳、耐腐蚀等优势,利用FRP筋替代钢筋已成为提高海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一种有效选择,但长期处于高紫外线、高盐和高湿等环境中,其树脂基体较为脆弱,材料化学结构易产生变化,造成FRP复合材料性能失效,从而降低其刚度和耐久性,利用涂层进行防护可有效提高FRP的抗老化和耐腐蚀能力。基于此,考虑高辐射、高盐和高湿的南方海洋环境因素,研究了紫外线老化及不同腐蚀介质(去离子水和真实海水)作用氟碳和聚氨酯涂层防护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GFRP)筋材拉伸性能的退化规律,分析了不同暴露龄期(0、7、14、30、60 d)下两种涂层体系防护GFRP筋材的拉伸性能影响规律,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征了腐蚀前后涂层的微观形貌及性能退化规律。结果表明:紫外线老化7 d后因涂层发生残余交联使GFRP筋拉伸强度提高了3%~5%,而之后涂层化学结构破坏与分子链断裂,紫外线老化60 d后其拉伸强度保留率为85%~90%;在去离子水和海水中浸泡60 d后,抗拉强度保留率范围分别为92%~95%、91%~93%;与聚氨酯涂层相比,氟碳涂层的耐久性相对优异,在相同劣化条件下具有更高的拉伸强度保留率,这是由于氟碳涂层具有优越的F-C键结构,氟原子紧密排列在聚合物碳链的周围起到了良好的保护作用,赋予含氟聚合物优异的耐久性。

珊瑚海水海砂混凝土压-剪复合力学性能
摘要:

为研究珊瑚海水海砂混凝土(CSSC)在压剪复合作用下的力学性能,以压应力比为变化参数设计并制作21个珊瑚海水海砂混凝土试件进行压剪试验,观察了试件在压-剪复合作用下的破坏形态,深入分析了压应力比对CSSC剪切强度的影响,并提出了剪切强度计算公式和破坏准则。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压应力比k的增大,CSSC剪切强度近似呈幂函数状增大,试件脆性破坏特征逐渐减弱。当k以0.1为增量从0增加到0.5时,剪切强度分别提升了1.53、2.81、3.60、4.32、4.67倍。珊瑚海水海砂混凝土剪切强度主要由黏聚强度、骨料咬合强度和界面摩擦强度组成,其分别占剪切强度的10%~22%、19%~30%和50%~69%;随着压应力比的增大,黏聚强度先增加后减小,骨料咬合强度总体呈上升趋势,界面摩擦强度近似呈线性增加。根据试验数据提出CSSC剪切强度计算公式,计算值与试验值吻合较好;使用不同的破坏准则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基于主应力空间的破坏准则与试验结果吻合最好。

矿物微胶囊对水泥砂浆自修复性能的影响
摘要:

水泥基复合材料受多种物化因素的影响易开裂,从而影响其耐久性能。提升水泥基复合材料的裂缝自修复性能,是提高其耐久性和降低整个生命周期维护成本的关键。因此,基于结晶膨胀、储水释水、助剂补强三种功能特性,本文以复合膨胀剂、Na-膨润土和滑石粉三种矿物为芯材,碱激发材料(水玻璃激发偏高岭土)为壁材,研发了一种集修复补强一体的全无机微胶囊型水泥基裂缝自修复材料。基于本征力学性能研究,以强度恢复率、裂缝宽度愈合率、裂缝面积修复率为评价指标,探究了微胶囊对水泥砂浆试件裂缝自修复效果的影响规律,通过微观测试分析了修复机理。结果表明,随着微胶囊掺量的增加,砂浆强度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当其掺量为10%时,砂浆28d抗折和抗压强度最高,较空白组分别提高了6.17%和4.39%。同掺量下,二次养护28d强度恢复率达到了115.5%,35d时30条裂缝的平均面积修复率和归一化裂缝面积修复率分别为100%和72.3%,远高于空白组的55.3%和37.7%。XRD和SEM分析表明,二次养护条件下裂缝处生成了大量的Ca(OH)2、AFt、CaCO3、Mg3Ca(CO3)4以及C-S-H凝胶等微膨胀、高强、胶凝性好的水化产物,从而实现快速填充、修复裂缝和补强。

生物纳米复合材料
表面改性介孔生物玻璃-碳纤维/聚醚醚酮三元复合材料力学性能与体外生物活性
摘要:

碳纤维增强聚醚醚酮复合材料(CF/PEEK)因其稳定的化学性能、优异的物理和机械性能而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并且CF/PEEK具有射线可透性,可作为骨科和牙科植入物。但是由于CF/PEEK的表面呈现出生物惰性,会导致骨整合不良。生物玻璃(BGs)具有良好的骨传导性能和一定的骨诱导性能。为了能够使CF/PEEK在保持优秀的力学性能的同时具有生物活性,在本文中选取了无孔BGs、介孔BGs(MBG,孔径5 - 7 nm)和通过氯化钙(CaCl2)进行改性后的介孔BGs(Ca-MBG)三种生物玻璃,分别制备得到BG-CF/PEEK、MBG-CF/PEEK和Ca-MBG-CF/PEEK三种三元复合材料。测试结果显示,BG-CF/PEEK、MBG-CF/PEEK和Ca-MBG-CF/PEEK的拉伸强度分别为114.85 MPa、111.34 MPa和92.45 MPa。制备的三元复合材料未使CF/PEEK的拉伸强度大幅下降。通过羟基磷灰石形成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粘附进行的体外生物活性试验结果表明,加入通过CaCl2进行表面处理后的介孔BGs的样品类骨沉积量与表面粘附细胞数量最高,能明显增强CF/PEEK的生物活性。

纤维素纳米晶体-琼脂糖-碳化钛复合水凝胶界面蒸发器的制备及在海水淡化和制浆废液处理中的应用
摘要:

淡水资源短缺和能源危机已经严重影响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探寻人类及工业用水清洁脱盐技术成为研究热点。近年来利用太阳能进行水资源脱盐技术发展成为低成本生产清洁淡水的有效途径。本研究以纤维素纳米晶体(Cellulose nanocrystals)为原料,琼脂糖(Agarose)作为水凝胶自交联网络,制备纤维素纳米晶体-琼脂糖-碳化钛(MXene)(Ce-CAM)复合水凝胶界面蒸发器。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流变仪对Ce-CAM复合水凝胶的物理化学性能进行分析表征,并对其在海水脱盐淡化和制浆废液净化处理方面的应用进行探究。结果表明,Ce-CAM复合水凝胶在250-2500 nm范围内的光吸收率为90%以上,在1 kW·m−2的光照强度下,其对3.5%氯化钠溶液和制浆废液的蒸发速率分别为1.44 kg·m−2·h−1、1.42 kg·m−2·h−1,且对Na+、Mg2+、K+、Ca2+四种离子去除率大于99.9%。其BOD、COD去除率分别可达到99.48%、99.53%。本研究可为基于水凝胶界面蒸发用于海水淡化和制浆废液净化处理提供了潜在的应用前景。

埃洛石纳米管负载芳樟醇及其防霉抗菌性能
摘要:

芳樟醇具有良好的抗菌和抗氧化性,但易挥发且热稳定性差。埃洛石纳米管(HNTs)存在特殊中空孔道结构并具有保护和释放活性物质的功能,常作为纳米载体。因此,开展HNTs负载芳樟醇(LNL)的研究并进行抗菌试验。采用真空负压法将LNL负载到3 mol/L盐酸酸化后的埃洛石纳米管(AC-HNTs)管腔内部,制备出芳樟醇-酸化埃洛石纳米管(L-AC-HNTs)新型防霉抗菌剂。以竹制品中常见的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黑曲霉菌(Aspergillus niger)、桔青霉菌(Penicillium oryzae)为目标菌种,考察不同添加量L-AC-HNTs的抑菌效果,测试其热稳定性和缓释性并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添加1.5%(W/V)的L-AC-HNTs对以上几种细菌和霉菌的抑菌效果最佳,抑菌率均达到了100%。L-AC-HNTs的热分解速率峰值温度达到279.9 ℃,比纯LNL提高了81.5 ℃,AC-HNTs在50 ℃下挥发72 h后对LNL的保留率仍为94.6%,仅损失了3.4%,而纯LNL保留率为8%,酸化刻蚀后LNL负载量从5.0%最高提升至15.6%。L-AC-HNTs具有广谱抑菌性和热稳定性,为其在竹制品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复合材料细观力学
基于梯度型褶皱缺陷细观力学模型的响应预测和激光剪切散斑干涉测量
摘要:

针对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Carbon Fiber-reinforced Polymer, CFRP)中褶皱缺陷的力学响应,提出了一种基于激光剪切散斑干涉的检测方法。首先构建了表征梯度型褶皱缺陷的细观力学模型,采用两步均匀化方法推导了含褶皱缺陷的代表性体积单元等效刚度矩阵,分析褶皱缺陷对层合板试样等效刚度系数影响,通过有限元预测了不同褶皱缺陷参数(铺层顺序、波长λ、振幅A)在不同拉伸载荷条件下的力学响应。其次,基于激光剪切散斑干涉技术开展了褶皱缺陷位移响应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拉伸载荷作用下,褶皱缺陷区域因离面位移梯度变化而产生干涉条纹,通过干涉条纹图处理,得到褶皱缺陷引起的位移场。实验获取的离面位移值与有限元预测结果吻合良好,证实了梯度型褶皱缺陷的细观力学模型在CFRP褶皱缺陷响应分析方面的可靠性。

基于热化学反应的聚碳酸酯热解模型构建及火灾响应预报方法
摘要:

为研究火灾环境下的聚合物火灾响应,考虑瞬态热能传递和热解气体传输过程,根据热化学反应机制,从能量和质量两个方面描述聚合物热解和燃烧过程,建立聚合物热解模型,提出了火灾响应预报方法。以聚碳酸酯为研究对象,预测其质量损失和热释放速率,并探究了50 kW/m2单侧热流作用下材料在不同深度位置的热解和炭化规律。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有效预测聚碳酸酯的质量损失和热释放特性;不同温升速率和热流密度条件下,模型计算得到的质量损失率峰值和平均热释放速率数值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误差分别低于6.0%和5.0%;三种热流密度下预测的点火时间与实验的误差分别为1.2%、8.6%和16%;相较于50 kW/m2热流密度下的平均热释放速率,在75 kW/m2和92 kW/m2条件下所预测的平均热释放速率分别提高14.6%和27.4%。

基于变截面设计的新型仿生类蜂窝结构的耐撞性
摘要:

为有效提升薄壁结构的吸能特性,受到骨骼和竹子结构的启发,提出了一种新型变截面仿生类蜂窝结构(VCBQH)。该结构在提高吸能特性的同时能有效降低结构的峰值碰撞力。通过准静态压缩试验,我们对比分析了0-2级VCBQH结构与传统蜂窝结构(TH)在轴向与径向压缩下的能量吸收特性。研究发现,层级数的增加可显著降低VCBQH结构的峰值碰撞力,其中2级结构的峰值碰撞力分别较TH结构和0级VCBQH结构降低了23.33%和44.54%。此外,我们研究了角度、壁厚和层级对VCBQH结构耐撞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增加壁厚和层级均可提高结构的比吸能,但壁厚的增加会提高结构的初始峰值力,而合理设计的角度恰好可以弥补这一缺陷。在相同壁厚的情况下,2级VCBQH结构随角度增加,其比吸能提高了21.50%,同时初始峰值力下降了26.04%。

可降解镁基骨植入物腐蚀敏感性的数值模拟与试验评估
摘要:

镁基合金作为"第三代生物医用材料",以其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在传统医疗骨植入器械难以降解的背景下,展现出了其独特的潜力。然而,由于植入后在人体体液环境的应力和腐蚀作用下腐蚀损伤和退化速率的未知性,难以预测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性能。因此,为防止因退化过快而导致过早地断裂失效,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应用于金属腐蚀性能预测的数值模型,该模型被用于研究镁基合金的腐蚀行为预测。通过体外腐蚀试验评估其对不同程度应力腐蚀的敏感性并校准模型参数。为测试模型的准确性,对骨植入物的腐蚀行为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可靠地预测各种应力条件下植入物的腐蚀损伤、降解率和相关的机械性能退化。因此,应力腐蚀模型作为一种数值模拟工具,具备准确预测腐蚀行为的同时优化植入物的退化速率的潜力。此外,提出的模型程序和方法适用于不同合金成分、多种应用场景接骨板的应力腐蚀预测,有助于实现植入材料退化速率的精确调节。

锥柱一体化复合材料壳体结构设计与损伤失效分析
摘要:

锥柱一体化复合材料壳体作为新兴固体火箭发动机主体承载结构形式,相较于直筒结构固体火箭发动机壳体纤维缠绕结构形式复杂,且其在承受内压载荷下的损伤失效过程及失效模式不明晰。为此,本文构建了锥柱一体化复合材料壳体分析模型,开展了锥柱一体化缠绕异型结构件线型规划,失效模式、爆破位置、以及爆破压强预测方面研究。结果表明:锥柱一体化复合材料壳体交接处存在应力突变现象,削弱了该处纤维缠绕层的承载能力,且主要呈现为环向纤维断裂失效模式。本文研究成果可以为锥柱一体化复合材料壳体的结构铺层设计与失效分析提供理论依据。

三周期极小曲面声学超材料的低频宽带吸声性能
摘要:

三周期极小曲面(TPMS)结构的多孔性,使其具备优异的声学性能,在低频宽带吸声领域引起广泛关注。本文提出了D、G、P、N和I-WP五种TPMS夹层板结构,采用有限元方法分析五种结构的低频吸声性能;实验验证通过3D打印P型、G型TPMS夹层结构,使用阻抗管法测试这两类结构的吸声性能,实验与仿真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在参数分析方面研究了TPMS胞元类型、相对密度、穿孔板厚度、胞元尺寸、穿孔半径等对结构吸声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厚度为21mm的P型夹层板在512~685Hz范围内吸声性能优异,带宽比为43.25%,较相同厚度的G型结构带宽比提升9%,在540 Hz共振吸声系数峰值为0.83,结构的厚度仅为吸声系数峰值频率对应波长的1/30,体现了P型结构深亚波长尺寸特征;D型和N型胞元孔隙率大,在400 Hz的频率下共振特性好,D型胞元吸声带宽比相较于P型胞元提升17.4%;而随着相对密度增大,胞元孔隙率减小,共振频率升高,结构的吸声系数逐渐减小,但吸声宽带略有拓宽;增大穿孔板厚度结构共振频率降低,吸声频带拓宽;增大胞元尺寸、减小穿孔半径结构共振频率降低,吸声峰值增大,但吸声频带略有变窄。

综述
MXene基可穿戴传感器的制备及其在运动领域的应用
摘要:

鉴于运动员与运动爱好者对于精准掌握自身生理状态的需求日益增长,以期实现训练的优化与运动表现的提升,同时减少运动损伤的风险,传统的监测手段,如表面肌电图(sEMG)和三维运动捕捉技术,因穿戴不适和对环境条件的严格要求而限制了其广泛应用。近年来,基于MXene材料的柔性传感器因其卓越的生物兼容性、机械柔韧性和电导性,展现出在可穿戴设备领域的巨大潜力。这些传感器能够紧密贴合人体皮肤,实现对运动过程中的肌电信号、生理参数等关键信息的实时监测。本文旨在综合评述MXene基柔性传感器在运动科学领域的应用前景,探讨其在肢体动作捕捉、生理参数监测以及其他潜在功能方面的应用,并深入分析当前MXene基传感器在实际应用中所面临的技术挑战和限制因素。通过对现有文献的系统性回顾,本文旨在为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指导,并为运动科学领域的技术进步提供理论支持。

摩擦纳米发电机输出性能提升策略的研究进展
摘要:

摩擦纳米发电机(TENG)是一类能将机械能转换为电能的电子设备,具有材料种类丰富、器件结构简单以及易于集成等特点,在蓝色能源收集、微/纳能源、自驱动传感等方面展示出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如何提高TENG的输出性能一直是科学界关注的焦点。基于此,本文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从TENG的工作原理出发,分析了摩擦电材料、摩擦层结构和器件结构对TENG输出性能的影响,并总结了提升TENG输出性能的有效策略,最后对TENG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疏水疏油纤维素基功能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摘要:

基于中国“限塑令”到“禁塑令”的逐步实施,利用可再生可降解生物质基材料代替塑料成为研究热点。纤维素是自然界中最丰富的可再生生物质资源,利用绿色可降解纤维素基材料代替塑料是解决塑料污染的有效途径。本文介绍了纤维素基疏水疏油膜材料、纤维素基疏水疏油纸基材料和纤维素基疏水疏油凝胶材料的制备方法,分析比较了三种纤维素基双疏材料制备方法的特点,阐述了纤维素基双疏材料在水油分离、耐磨纺织材料、阻燃材料等领域的应用,阐明了疏水疏油机制,并对纤维素基双疏材料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植物衍生多孔碳材料在超级电容器中的研究进展
摘要:

超级电容器是一种功率密度高、充放电速率快、使用寿命长、应用范围广的储能装置。影响其性能的主要因素是电极材料,故导电性好、原料易得、成本低、环境友好的电极材料的开发是当今超级电容器的研究重点。植物衍生多孔碳材料因其满足上述要求而受到广泛关注。本文按照前驱体的来源对植物衍生多孔碳材料进行了分类,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植物衍生多孔碳材料用于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研究成果,讨论了植物衍生多孔碳电极材料在超级电容器领域中所面临的挑战,并对植物衍生多孔碳材料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气凝胶在隔热防护领域中的研究进展
摘要:

气凝胶独特的三维纳米网络结构使其同时具有超低密度和超低热导率的特性,是理想的轻量化隔热保温材料,在微电子、航空航天等对重量要求严格的领域行业具有很大吸引力,激起科研人员广泛的研究兴趣,并对该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科研工作。本综述首先分析了气凝胶材料的制备方式,重点论述了溶胶-凝胶法、分子路线法、静电纺丝法、3D打印等方法并对气凝胶材料在隔热领域的应用进行了总结;后续又对气凝胶的材料选用等方面进行探讨,最后展望和分析气凝胶的未来研究重点方向。

从传统到智能:木材颜色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
摘要:

近年来,木材颜色处理技术取得了显著进展,多种方法共同推动了木材加工业的发展。漂白剂的使用提升了木材颜色的均匀性,为后续处理奠定了基础。真菌染色通过生物作用实现了颜色变化,天然染料则增强了木材的抗紫外线和防霉性能,延长了户外使用寿命。金属离子变色与木材成分反应,带来丰富的颜色变化,提升了装饰性。热处理改变木材结构,使颜色加深并提高了耐久性。在此基础上,智能算法尤其是机器学习技术,被应用于染色和热处理工艺,精准调整参数并预测效果,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这些技术集成推动了木材加工业向高效、环保和可持续方向发展。

柔性纺织基电磁屏蔽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摘要:

电子通讯的飞速发展与高频应用带来极大便利,但同时也导致电磁污染问题越发严重,因此开发电磁干扰屏蔽材料至关重要。在屏蔽材料日渐追求“薄、轻、宽、强”的今天,柔性电磁屏蔽材料以其轻质、柔韧及良好的加工性呈现出极大应用前景。目前从不同尺度对于柔性电磁屏蔽复合材料的系统性研究综述较少,因此本文首先从微观角度论述了几种常见基底复合纳米材料,发现大多研究是从多结构设计及构建多相材料复合体系角度提高电磁屏蔽效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宽至宏观纺织基复合材料中,分析了不同形态复合纺织品在加工过程中的优化方法,主要有材料复合、结构设计及改性处理等。最后对相关研究工作进行总结及展望。本文可为柔性电磁屏蔽复合材料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为功能纺织品研发提供借鉴思路。

Fe3O4纳米材料在印染废水处理中的研究进展
摘要:

印染废水成分复杂,其中存在大量的有机染料和其他污染物,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极大危害。传统的废水处理方法往往难以有效去除这些有机污染物,近年来,人们开始关注利用纳米材料来解决这一问题。Fe3O4纳米材料因具有磁性、生物相容性和光学特性等优异性能,已逐渐成为废水处理中具有巨大应用前景的新型材料。本文阐述了利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制备出高质量Fe3O4纳米材料的过程,介绍了利用有机材料、无机材料、框架材料等对其进行改性的方法,用以解决材料易团聚的问题并提高其稳定性。综述了Fe3O4纳米材料在印染废水处理领域的最新应用研究进展,最后,对Fe3O4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和应用研究进行了讨论,旨在为促进Fe3O4纳米材料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锂离子电池富镍正极基础科学问题:材料失稳机制及改性策略
摘要:

层状富镍锂过渡金属氧化物因其高容量、高工作电压等优势是长续航动力电池广泛采用的正极材料。然而,由于不稳定的晶体结构和较差的热力学性,富镍正极材料在反复Li+脱嵌过程中稳定性差,进而导致电池难以长周期服役。本文分析了富镍正极材料表面残锂、阳离子混排、气体释放、不可逆相变、微裂纹等各种导致材料失稳降解的机制,总结了近年来为解决上述问题而采用的元素掺杂、表面涂层、单晶化、浓度梯度结构设计和引入电解质添加剂等改性策略,并展望了未来材料改性策略的方向和应用前景。

纤维素纳米晶的绿色低耗制备方法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摘要:

纳米纤维素是地球上最为丰富的生物质资源,具有易降解、可再生、无毒性且廉价易得等优点,纤维素纳米晶(CNC)是纳米纤维素的主要产品之一,因其高结晶度、高抗拉强度、高刚度、高比表面积等优异的理化特性,近年来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关注。对比了传统无机酸水解法和近年来有利于节约能耗、环境友好的几种CNC新型制备方法的优缺点,介绍了CNC各新型制备方法及其优化工艺的最新研究进展,综述了CNC复合材料在食品包装、造纸行业助留助滤和纸张性能提升、固定化酶技术以及废水处理等领域的最新应用研究进展,最后,对CNC的制备方法和应用研究进行了讨论,旨在为促进CNC及其复合材料的规模化生产和推广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树脂高分子复合材料
碳纳米管的引入对碳纤维增强杂萘联苯聚芳醚砜酮热塑性复合材料的导热性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摘要:

碳纤维增强高性能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低导热性限制了其在散热领域的应用。本文采用溶液浸渍与热压相结合的方法制备了碳纳米管(CNTs)@碳纤维(CF)/聚芳醚砜酮(PPBESK)复合材料。通过热导率测定仪及万能试验机对其导热系数和力学性能进行了测定,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对复合材料断口形貌进行了表征,通过动态力学分析测定了复合材料的Tg和储能模量。结果表明:CNTs引入后,在复合材料中形成了导热网路,复合材料的导热系数提高到1.016 W/(m·K),比纯CF/PPBESK复合材料提高了72%。同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也明显改善,与纯CF/PPBESK复合材料相比,CNTs@CF/PPBESK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1695 MPa)、压缩强度(1001 MPa)、剪切强度(70 MPa)、拉伸强度(1696 MPa)分别提高了28%、37%、14%、17%。经测定,改性后的复合材料其Tg和储能模量也均有提高。

具有恶劣环境耐受性的柔性 MXene-炭黑/聚酰亚胺电磁屏蔽复合薄膜的制备与性能
摘要:

导电聚合物复合材料(CPC)以其价格低廉、重量轻、比强度高、耐腐蚀、屏蔽性能优异等优点,正逐步取代传统的金属基电磁屏蔽材料,但传统聚合物对极端温度、酸性和碱性溶液等恶劣环境的耐受性较差,影响了 CPC 在恶劣环境中的电磁屏蔽性能(EMI SE),难以满足特殊环境等领域的需求。因此,探索制备方法简单、适用于极端环境的柔性多功能电磁屏蔽材料仍然是一项挑战。本文通过刮膜法和热亚胺化工艺,成功制备了具有高电磁屏蔽效能的 MXene-炭黑/聚酰亚胺(MXene-CB/MCP)复合薄膜。由于 MXene 和炭黑(CB)具有良好的导电性以及二者之间的协同效应,厚度为 80 μm的MXene-CB/MCP -35 复合薄膜在 8.2~12.4 GHz 的频率范围内的EMI SE 和电磁屏蔽效能与厚度的比值(EMI SE/t)分别为 24.06 dB 和 300.75 dB/mm。且经过复杂环境处理后,该复合薄膜仍表现出稳定的电磁屏蔽效能。另外复合薄膜都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MXene-CB/MCP -35 复合薄膜的平均拉伸强度仍可达到 100.40 MPa。与此同时,薄膜还具有优异的热稳定性和阻燃性。

碳纤维背板厚度对铝复合板抗侵彻性能的影响
摘要:

碳纤维(Carbon Fiber CF)复合材料以其高强度,低密度而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防护领域。为研究CF背板厚度对Al/CF复合板抗冲击效果与纤维层损伤性质的影响,开展滑膛枪发射8 mm钨合金球形破片正侵彻冲击Al/CF复合板实验,利用DIC与CT得到复合板在不同冲击条件下的动态响应及内部破坏。基于破片侵彻Al/CF复合板的有限元模型,以研究CF板厚度(0.7~12.6 mm)对Al/CF复合板吸能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Al板在冲击作用下发生剪切破坏,贴近Al板的内层纤维受到压剪破坏,而外层纤维产生拉伸变形,破坏裂纹沿着纤维方向延伸且分层现象显著;CF板厚度对Al板机械支撑的影响呈非线性增大,CF板增加到一定厚度后(4.2 mm、5.6 mm、5.6 mm),破片(1000 m/s、1250 m/s、1500 m/s)穿透Al板阶段的能量吸收没有明显增强,Al板吸收冲击动能分别为1008.02 J、2061.84 J、2868.61 J;纤维层位置影响纤维损伤面积和纤维损伤形状的变化,纤维损伤面积沿纤维厚度方向先减小后增大,纤维损伤形状沿厚度方向由椭圆形变为细长形;随着CF板纤维厚度的增加,碳纤维变形程度减小,复合板的比吸能随面密度增加而线性下降。

聚丙烯腈基碳纤维表面三维导热结构构筑及其复合材料导热性能提升
摘要:

聚丙烯腈基碳纤维(PAN-CF)是广泛使用的复合材料的增强体之一,具有高比强和高比刚的特性,可显著提升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同时,PAN-CF具有优异的轴向导热性能,但其径向导热系数则不够理想,加之高热阻聚合物基体的阻隔,因此碳纤维复合材料面外导热性能大打折扣。本研究通过PAN-CF表面改性来增强其径向导热和碳纤维复合材料面外方向导热性能。首先,在碳纤维表面电沉积镍/碳纳米管(Ni/CNT)三维杂化网络;在此基础上,通过冷冻干燥氧化石墨烯分散液,将垂直取向的氧化石墨烯(GO)接枝于CF@Ni/CNT,并进行热还原处理得到CF@Ni/CNT@TRGO。在60%vol填料量下,CF@Ni/CNT@TRGO-C复合材料的导热系数达到 1.98 W·(m·K)−1,相比PAN-CF-C复合材料导热提升2.04倍。本研究有力地证明了在碳纤维表面构建连续导热网络和垂直导热结构可以显著提高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导热性能,能够拓展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在导热领域的应用。

矩形截面连续纤维GFRP箍筋弯曲段受拉性能
摘要: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箍筋角部弯曲段受拉强度是箍筋破坏的关键控制参数,为研究新型矩形截面连续纤维玻璃纤维增强树脂复合材料(GFRP)箍筋的弯曲段受拉性能,采用ACIB.5试验方法测试并得到了9种不同矩形截面GFRP箍筋与传统拉挤圆形截面箍筋的弯曲段受拉强度,考察了箍筋形式、截面宽度、厚度及宽厚比对GFRP箍筋弯曲段受拉性能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矩形截面连续纤维GFRP箍筋的弯曲段受拉强度与圆形截面拉挤箍筋相比有明显提高。弯曲段受拉强度与直线段受拉强度之比随矩形截面厚度的减小而增大,随截面宽度增加而减小。当截面面积一定时,随着宽厚比的增大,弯曲段受拉强度与直线段受拉强度之比呈增大趋势,但增长幅度逐渐减小。根据试验数据建立了考虑弯曲半径与截面宽厚比影响的矩形截面连续纤维GFRP箍筋弯曲段受拉强度预测模型,箍筋弯曲半径建议在25~40 mm范围内取值,依据不同的弯曲半径,连续纤维GFRP箍筋最优宽厚比的建议取值范围为2~8,为该类箍筋实际应用提供了设计依据。

车用CFRP在酸环境中的吸湿特性
摘要:

碳纤维增强聚合物(CFRP)作为一种新型材料广泛运用于车辆轻量化设计领域,然而,大量酸性物质的排放导致CFRP服役环境呈现酸性。开展了CFFR在酸环境中的吸湿试验,分析了单向铺层角度、结构尺寸和溶液pH值对CFRP吸湿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当纤维和基体总量一定时,纤维沿垂直长轴方向排列,基体含量会更多,其对吸湿的促进作用超过了纤维的屏障效应,增强了材料的吸湿行为,同时,界面相对CFRP吸湿过程的影响不可忽略;当材料的比表面积过大时,会产生边缘效应,导致沿厚度方向的酸热吸湿扩散系数大于长度和宽度方向,带来吸湿增强现象;强酸环境会导致更高的吸湿扩散系数和饱和吸湿率;同时发现CFRP在强酸环境中的老化会导致其拉伸强度增加和压缩强度下降。相关研究结果可用于指导真实服役环境下CFRP轻量化车身的设计和优化,以提升其在酸环境中的服役寿命。

功能复合材料
耐溶胀型聚全氟乙丙烯/聚四氟乙烯复合膜的制备及其性能
摘要:

以聚四氟乙烯(PTFE)纤维膜为支撑层的纳滤膜常用于非极性有机溶剂过滤,但PTFE纤维在溶剂中易产生溶胀现象,导致膜过滤效能变差。本文提出以聚全氟乙丙烯(FEP)乳液为后整理剂,经浸渍涂层处理提升PTFE纤维膜耐溶胀性能的策略。分析FEP后整理提升PTFE纤维膜耐溶胀性的原理,探究FEP质量分数和烘燥温度对FEP/PTFE复合膜溶胀性能的影响规律,考察FEP与PTFE纤维膜间的结合牢度及FEP/PTFE复合膜的分离性能。结果表明:将FEP施加于PTFE纤维膜上,烘燥处理可使FEP熔融,进而实现对PTFE微原纤的包裹,从而提升PTFE纤维的尺寸稳定性。FEP/PTFE复合膜在正己烷中浸泡7 d后的表观形貌、力学性能、溶剂通量衰减变化情况均优于纯PTFE纤维膜,且随着FEP质量分数和烘燥温度的增加,FEP在PTFE纤维膜上的附着面积也越大,稳定性改善程度越明显。FEP/PTFE复合膜经超声清洗6 h后质量损失率为±0.27%,表明FEP与PTFE纤维间的界面相容性好、结合强度较高。在正己烷溶剂中浸泡7 d前后的FEP/PTFE复合膜对300 nm SiO2污染物的截留率均高达99%以上,在四种典型非极性有机溶剂环境体系浸泡7 d后截留率也基本保持不变,表现出了优异的过滤性能。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为PTFE基耐有机溶剂分离膜的推广和应用提供策略支持。

CB-CIP@SiO2-GF/PA6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宽带微波吸收和力学性能
摘要:

本工作以拓宽结构型吸波复合材料的吸收频带为目的,在玻璃纤维增强尼龙复合材料中同时引入磁损耗型吸波剂羰基铁粉(carbonyl iron powder, CIP)和电阻损耗型吸波剂炭黑(Carbon black, CB),采用热压成型工艺制备了CB-CIP@SiO2/玻璃纤维/尼龙6(CB-CIP@SiO2-GF/PA6)吸波复合材料。重点研究了CIP表面包覆SiO2薄膜及其加入量对复合材料微波吸收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SiO2薄膜包覆不仅解决了CIP氧化问题,同时改善了复合材料的阻抗匹配特性,使得CIP与CB协同提升了复合材料的吸波性能。在保障复合材料具有良好吸波性能前提下,CIP的负载量从70 wt.%降低至30 wt.%左右,大大减轻了复合材料的质量。其中,掺量为1 wt.%CB和30 wt.%CIP@SiO2的吸波复合材料的有效吸收带宽在材料厚度为1.91-1.95 mm时超过了5.6 GHz,且覆盖了整个Ku波段。这种方法一方面拓宽了吸波复合材料的有效吸收带宽,实现了宽带吸波。另一方面,CIP@SiO2颗粒与GF的纤维实现共同增强,提升了复合材料的整体力学性能。当CIP@SiO2的含量为40 wt.%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最佳,弯曲强度为212.8±9.8 MPa,剪切强度为21.0±1.4 MPa,摆锤冲击强度为64.4±6.2 kJ/m2

基于MOF改性的超细聚乳酸纤维过滤性能强化及其智能监测应用
摘要:

在工业和医疗场所,传统不可降解过滤材料的大量使用已造成巨大生态环境压力。为此,研究和发展聚乳酸(PLA)纤维膜已成为前沿热点。在此基础上,提出利用同轴静电纺丝技术将高介电性能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嵌入纤维的表面工程策略,制备了用于呼吸防护装备的驻极效果优异、高电活性、可完全降解的聚乳酸纳米纤维膜,同时实现高效过滤和呼吸状态监测。通过调控纤维形貌和改善电活性,提高纤维的物理拦截和静电吸附能力,提升对颗粒物的过滤效率,多种表征测试结果表明:纤维平均直径降低33%(304 nm),表面电势提高38% (1.8 kV),介电常数提高55% (1.7),输出电压提高74% (87 V),对PM0.3的过滤效率高达99.65% (32 L/min),即使在85 L/min的高流量下过滤效率也在99.30%,且无显著衰减。在呼吸防护的基础上集成传感功能,可实现对人呼吸状态的实时监测,为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了参考,在个体防护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CuO/g-C3N4复合材料催化降解卡马西平的性能
摘要:

本研究采用煅烧法制备了CuO/g-C3N4复合材料,利用SEM-EDS、FT-IR、XRD、XPS分析其表面形貌、晶体结构以及元素价态等特征。选择卡马西平为目标污染物,探究CuO/g-C3N4复合材料应用于类芬顿体系的催化性能。试验结果显示,当卡马西平初始浓度为20 mg/L,在Cu的复合量7%,CuO/g-C3N4投加量2 g/L,H2O2投加量147 mmol/L的条件下,卡马西平的去除率最高,约为96.59%。该类Fenton体系不受溶液pH的限制,且CuO/g-C3N4材料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五次重复实验后卡马西平的去除率仍高达94.23%。∙OH和1O2是催化过程的主要活性物种。CuO/g-C3N4与H2O2之间的电子交换导致Cu(II)/Cu(I)氧化还原过程的持续发生,进而分解H2O2产生大量的活性基团攻击CBZ分子,促进其降解。

基于聚苯胺的抗菌抗溶胀导电水凝胶的制备及其应用
摘要:

导电水凝胶是柔性传感器件理想的候选材料。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导电水凝胶的成本高,力学性能差、传感探测范围有限、功能单一、环保性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它的实际应用。为了开发一种力学性能优秀、成本低、环保和多功能的,可适用于各种复杂应用环境的导电水凝胶,选用聚乙烯醇(PVA)和导电聚合物聚苯胺(PANI)构成水凝胶主体的双网络结构,植酸(PA)和硼酸(BA)作为交联剂构建一种低成本、环境友好性、高强度和多功能PVA/PANI/PA/BA导电水凝胶。研究了不同配比的PVA/PANI的复合水凝胶的力学性能、微观结构、电化学性能、抗溶胀性和抗菌性等性能,探讨了基于此导电水凝胶制作的传感器的传感性能。研究表明在PVA质量分数15%的复合体系中,此水凝胶兼顾了具有优秀的拉伸强度(断裂应力达357 kPa,断裂形变达504%)、良好的电化学性能(导电率为146 mS/m)、优异的抗溶胀性(浸泡15天溶胀率仅4.56%,对应的断裂强度变化和断裂伸长率变化分别不超过20%和0.1%)和优秀的抗菌性能等多功能,做到了各功能的相互平衡。基于此水凝胶制作的传感器来监测人体实时的运动情况时,能将眉头、手指和手腕运动信号转换成稳定的电信号,可将其应用于电子皮肤和可穿戴传感器等领域。

磁性椰壳生物炭的制备及其对水中四环素的去除
摘要:

抗生素类药物在土壤和自然水体中的排放会危害到藻类及低等生物的生存,可能对生态环境带来持续性破坏。为此,本研究以四环素(TC)为研究对象,利用湛江本地特色农业废弃物椰壳为原料,以FeCl3和FeSO4为铁源,通过浸渍、共沉淀和水热合成等方法制备了磁性椰壳生物炭(MBC)。采用SEM、FTIR、XRD、BET、VSM、Zeta及XPS对样品表面形貌及化学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了接触时间、初始TC浓度、pH值、反应温度及共存金属离子对MBC吸附TC的影响。结果表明,pH 4.0时,MBC对TC具有最佳吸附效果,且在24 h达到吸附饱和,饱和吸附量为36.40 mg·g−1,TC去除率达93.37%。高浓度Ca2+和Mg2+会显著降低了MBC对TC的吸附效果,而Na+的影响较小。吸附动力学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等温吸附行为符合Langmuir模型,最大吸附容量在45℃时可达46.49 mg·g−1。温度升高有助于提高吸附容量,表明吸附过程为吸热反应。吸附机制主要涉及π-π相互作用、氢键和配位键的形成。MBC在重复利用性实验中表现出优良的稳定性,经过五次吸附-解吸循环后,去除率仍稳定在85.16%。表明磁性椰壳生物炭是一种高效、可重复利用的TC吸附材料,在养殖尾水、医药废水处理等领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超低损耗FeSiAl磁粉芯的制备与性能
摘要:

目前家电、汽车和手机等产品的电子元器件日益呈现小型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因此,降低磁粉芯(SMCs)在高频、大功率下应用时的功率损耗是适应其发展的必要措施。将气雾化Fe-9.6 wt%Si-5.4 wt%Al(FeSiAl)磁粉进行磷化绝缘处理,经预热处理、成型和退火热处理,得到了超低损耗FeSiAl复合磁粉芯(SMCs)。分析结果表明,磷化后的FeSiAl磁粉经热处理后,颗粒表面包覆的磷酸盐转变为硅酸盐,且磁粉中晶粒长大,磁粉的矫顽力降低;制得的磁粉芯功率损耗也明显降低,这主要归因于磁滞损耗的显著降低;当磷酸使用量为0.5 wt%时,50 kHz下功率损耗由79.44 mW·cm−3降低至58.56 mW·cm−3

Fe掺杂Co3O4的合成及电解液中微量Fe对其OER性能的影响
摘要:

高活性和耐久性强的析氧反应(OER)电催化剂的开发在可持续能源储存和转化系统中备受关注。研究表明,电催化剂中的Fe被认为是最具活性的位点,而CoOOH则扮演着导电性、高表面积和化学稳定性的宿主角色。在此,本文通过简单的溶剂热法,在泡沫镍基底(NF)上合成了铁掺杂Co3O4微球薄膜。优化后的Fe1Co10O/NF复合电极在1 mol·L−1 KOH中表现出较强的OER催化性能,仅需243 mV的超低电位便可达到50 mA·cm−2的电流密度。同时兼具优异的长期稳定性。此外,在去铁KOH电解液中证明了Co3O4电催化剂的高活性对Fe的依赖性。本研究提供了一种快捷、经济的策略用以制备性能高、耐用性强的廉价双金属制氢电催化剂。

土木建筑复合材料
基于低场核磁共振的聚合物改性修补砂浆抗渗性研究
摘要:

1H低场核磁共振是通过氢原子能量变化分析水的分布和含量,一种快速、有效、无损的测试技术。通过三轴1H低场核磁共振获得了不同应力状态下可再分散乳胶粉(简称聚合物)改性修补砂浆中可蒸发水的横向弛豫时间(T2)和渗水量,据此分析了砂浆的抗渗性,并通过孔结构与微观形貌揭示了聚合物对砂浆可蒸发水横向弛豫特征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渗透压是修补砂浆横向弛豫时间和渗水量的主要影响因素,聚合物降低了不同渗透压下修补砂浆毛细孔和凝胶孔水的含量,6 MPa时渗水量降低57.3%,显著提升了修补砂浆的抗渗性能;聚合物提高了修补砂浆的韧性,三轴荷载作用下砂浆由交叉裂缝破坏变为压缩破坏,避免了砂浆在轴压作用下产生的抗渗性能突破。聚合物膜的阻隔和填充作用使砂浆孔隙率降低了3.28%,减弱了凝胶孔和毛细孔中的传输能力,从而降低了修补砂浆的横向弛豫强度和渗水量,提高了其抗渗性能。相较于传统的抗渗性检测方法,1H低场核磁共振可以表征水分的渗透过程,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抗渗性检测方法。

冻融循环下玄武岩纤维泡沫混凝土孔结构及导热性能
摘要:

为研究冻融循环作用下的玄武岩纤维泡沫混凝土(BFRFC)的孔结构及热传导特性。选取四种不同纤维掺量的BFRFC试样,采用X-CT技术和Avizo软件进行三维重构,分析其孔隙结构和纤维分布特征。通过热力学性能测试和COMSOL数值仿真,研究不同冻融循环次数下BFRFC的导热性能变化规律,并基于多孔介质Bruggeman模型以及纤维的串并联导热机理,提出BFRFC的理论导热模型。结果表明,BFRFC的孔径尺寸和形状因子近似对数正态分布,纤维极角和方位角分别在15°~90°和0°~360°范围内均匀分布;BFRFC导热系数处于0.2~0.4W/(m·K)之间,受孔隙率和冻融循环次数的影响,纤维掺量的影响较小;通过建立BFRFC的数值仿真模型,采用COMSOL模拟导热性能,与实验结果基本一致;基于多相介质Bruggeman模型,结合纤维的串并联模型建立的理论导热模型可以有效地预测不同纤维掺量和孔隙率下BFRFC的导热系数,为寒区工程中BFRFC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FRP-镀锌波纹钢管海水海砂混凝土柱轴压性能
摘要:

提出了一种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镀锌波纹钢管(CST)-海水海砂混凝土(SSC)柱的新型组合柱,该结构由内侧海水海砂混凝土、中间波纹钢管、外侧纤维布组成。为了研究这种新型组合柱的轴压性能,共制备了14个试件,主要参数为纤维布层数(0、1、2、3)和类型(BFRP、CFRP)。试验结果表明,FRP-波纹钢管海水海砂混凝土柱的主要破坏模式为剪切破坏和局部屈曲破坏,增加纤维布层数可提高其极限荷载、极限应变;特殊的波纹结构使得钢管只提供环向约束而避免轴向荷载传递,发挥具有类似于箍筋的约束作用。与无纤维布约束试件相比,BFRP约束试件的极限荷载和极限应变分别增加了13.9%~15.8%和16.2%~33.7%;CFRP约束试件的极限荷载和极限应变分别增加了19.6%~28%和14.5%~24.1%,结合试验数据对现有FRP-箍筋复合约束混凝土强度计算模型进行了评估。

EPS-石墨烯-水泥基复合吸波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摘要:

为了应对城市建筑空间的电磁辐射威胁,本文研究了多层石墨烯(Multilayer graphene,MG)与发泡聚苯乙烯(Expanded polystyrene,EPS)球形颗粒对水泥基复合材料电磁吸波性能的影响规律,探究了双层平板结构EPS-MG-水泥基复合吸波材料的最优组合,阐述了该复合材料的吸波作用机制。实验结果表明:复合材料中的EPS颗粒在基体内形成了独特的多孔阵列结构,显著增强了材料与自由空间的电磁匹配性能;并且EPS球形颗粒既是透波剂也是谐振腔,在合理的掺量下能与MG搭配形成良好的多孔导电网络,可通过界面极化、电阻损耗以及极化弛豫等方式吸收入射电磁波的能量。在此基础上,通过双层平板组合结构,充分利用密度梯度及层间效应,进一步提高了电磁波能量在传输过程中的耗散作用,实现了结构与材料组分之间良好的协同增强效果,在2~18 GHz的有效吸收带宽达到了7.93 GHz,并获得−18.80 dB的最强吸收峰,具备良好的电磁吸波性能,为低成本建筑吸波材料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纳米氧化石墨烯和乙烯-醋酸乙烯酯胶粉对水泥砂浆力学性能及微观结构的影响
摘要:

本文采用纳米氧化石墨烯(GO)和乙烯-醋酸乙烯酯胶粉(EVA)对普通水泥砂浆进行改性,利用FTIR、XRD、TG、NMR及SEM等测试手段,在材料的化学组成、孔隙结构和微观形貌等方面揭示了GO和EVA对水泥砂浆力学性能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分散良好的GO降低了新拌砂浆的流动度,EVA的加入改善了这一现象;单掺0.03wt% GO的试件力学性能达到最佳,7 d龄期的抗压、抗折强度较基准组(PC)试件提高了24.1%和31%。GO和EVA复掺后,掺量分别控制在0.03wt%和4wt%时试件的28 d力学性能最优,抗压、抗折强度分别为72 MPa和12 MPa,较PC试件提高了25.9%和33.3%。微观试验结果表明:GO的成核效应加速了水泥水化进程并且可以调节花状水化晶体的产生和生长,从而细化试样孔径分布,良好的填充效应使得孔隙结构变得更加致密。EVA早期形成网状薄膜阻碍水泥水化进程,在水化后期,充分发育的网状薄膜与水泥浆体形成互穿网络结构,促进孔隙结构致密化。二者发挥协同作用,显著增强水泥砂浆力学性能。

GFRP筋与煤矸石混凝土粘结性能试验
摘要:

为研究不同影响因素对玻璃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GFRP (Glass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筋和煤矸石混凝土粘结性能的影响,进行了48个GFRP筋煤矸石混凝土试件的拉拔试验,分析了煤矸石取代率、GFRP筋直径、煤矸石混凝土强度、锚固长度等影响因素对GFRP筋与煤矸石混凝土粘结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GFRP筋和煤矸石混凝土试件的破坏形态有拔出破坏和劈裂破坏两种。GFRP筋与煤矸石混凝土的粘结-滑移曲线大致分3个阶段:上升段、下降段和残余段。随着煤矸石取代率的升高,极限粘结强度随之降低。在煤矸石混凝土基准强度C35组,煤矸石骨料取代率由0%增加到100%,极限粘结强度由5.5%下降至25.2%,高于煤矸石混凝土基准强度C50组的4.7%~21.2%;由于剪切滞后及泊松效应的影响,粘结强度随着筋直径的增大逐渐减小,直径16 mm的极限粘结强度大致为直径10 mm的77%;当锚固长度增加到一定值时,荷载不再增加,锚固长度从30 mm (2.5 d)增加到120 mm (10 d),极限粘结强度降低了22.89%。采用三段式粘结应力-滑移关系建立了GFRP筋煤矸石混凝土粘结滑移本构模型,为此类构件粘结锚固性能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氧化石墨烯包覆砂对水泥砂浆性能的影响
摘要:

界面过渡区(ITZ)是水泥基材料中最为薄弱的部分,对水泥砂浆和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有决定性的作用。本研究通过将氧化石墨烯(GO)附着在砂粒表面,探究GO包覆砂(GO@sand)对水泥砂浆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砂在GO悬浮液中搅拌12 h后,GO吸附量达到最大值0.093 mg/g;当GO掺量为0.024%时,可以显著改善水泥砂浆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相比基准试件,3d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分别提高了31.12%、23.21%;28 d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也提高了11.76%、17.65%;砂浆抗渗压力提高了140%,抗硫酸盐侵蚀性能也有较大提升。通过对硬化后的水泥砂浆试块的XRD和SEM测试结果分析,表明吸附在砂表面的GO能加速ITZ区域的水泥水化进程、提高水化产物含量,增强ITZ的密实度,抑制微裂纹的扩展,从而增强水泥砂浆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本文提供了一种GO@sand的方法来提升水泥砂浆的性能,凸显了GO@sand对ITZ纳米工程的有效性,可推广到其他水泥基材料。

不同pH值模拟混凝土孔隙液中钢筋钝化电化学响应与机制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讨普通低碳钢在不同pH值的混凝土孔隙溶液中的钝化行为及其机制。通过开路电位、线性极化电阻、电化学阻抗谱以及ToF-SIMS分析,深入探究了pH值对低碳钢钝化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值较低的CH溶液中,极化电阻(Rp)缓慢增加最终稳定在120 kΩ·cm²,腐蚀电流密度(Icorr)保持在较高水平0.15 μA/cm²。表明CH溶液对低碳钢钝化效果不明显;而在pH值较高的ST溶液中,电容电抗弧一天内发生明显变化,表明其在一天内即发生钝化。且无论混凝土模拟液的pH值如何,低碳钢均能自发形成钝化膜,其表面钝化膜都经历了从快速初始生长到后期逐渐稳定的过程。pH值是促进低碳钢钝化的关键因素且与钝化膜性能存在正相关性,CH溶液中,钝化膜厚度从最初的1.930 nm上升至3.733 nm。而在ST溶液中一天内从4.786 nm增至9.187 nm,说明随着模拟液pH值的升高,钝化膜厚度为增加的趋势,形成更加稳定的钝化膜,从而使其钝化性能得到增强。

NaHCO3碳化后再生骨料混凝土早期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摘要:

为提高再生骨料混凝土(Recycled Aggregate Concrete,RAC)的固碳效率和力学性能,采用碳酸氢钠(NaHCO3)溶液对RAC进行浸泡养护和加速碳化,进行了立方体、棱柱体抗压试验和四点抗折试验,研究了三种碳化环境(自然碳化、碳化箱碳化、NaHCO3溶液碳化)和碳化龄期(3~28 d)对RAC早期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自然养护,NaHCO3溶液碳化环境最大可以提高RAC的8.4%的早期抗压强度和12.4%的抗折强度,但会提高脆性;在21 d之前,NaHCO3溶液碳化后的RAC的早期抗压强度和强度发展略低于碳化箱碳化环境,但在28d时显著提高;碳化龄期对RAC的抗折强度影响不大,但在相同龄期时,NaHCO3溶液碳化后的抗折强度最高。通过热重分析发现,NaHCO3溶液碳化后RAC的碳酸钙含量比碳化箱碳化后高10.3%,比自然碳化高16.5%。最后,提出了NaHCO3溶液碳化后RAC的早期力学性能指标计算方法和本构方程。

生物纳米复合材料
高导热碳/碳复合材料表面高发射率涂层的制备及性能
摘要:

高导热碳/碳(HTC-C/C)复合材料表面的红外发射率较低,导致其辐射散热能力较差,为进一步提高其热管控能力,需要在其表面涂覆高发射率涂层。通过使用压缩空气喷涂法在HTC-C/C复合材料表面制备了兼具高红外辐射和抗热震性能的碳纳米管(CNTs)/炭黑(CB)复合涂层,在沉积一定量的热解碳(PyC)后,使涂层在保持高红外发射率的同时获得了更强的界面结合性能。探究了热震和高温热处理对高发射率涂层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CNTs与CB质量比达到最优比例时,制备得到的涂层发射率达0.94以上,经60次300℃↔−196℃热循环的抗热震性能测试后未发生开裂和剥落现象,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涂层中的纳米碳材料在热处理后微观有序程度发生改变,导致涂层发射率呈现波长依赖性,但是由于各个波段的协同作用,全测试波段(1-22 μm)发射率波动较小。

单宁酸/MXene增强水凝胶的制备及其传感性能
摘要:

水凝胶可用作可穿戴传感器来检测人体运动。然而,现有的水凝胶传感器普遍存在力学性能较差、耐久性不足、低温易冻结等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其在可穿戴设备领域的应用。因此,本文在水凝胶中引入MXene作为导电填料,并浸泡于单宁酸/水/甘油二元溶剂中制备得到有机水凝胶AMT。单宁酸分子上的苯三酚和儿茶酚基团以氢键、π-π相互作用、疏水相互作用等方式与聚合物形成物理交联,从而增强水凝胶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水凝胶的力学性能随着浸泡单宁酸浓度的升高而增强,当单宁酸浸泡浓度为200 mg/mL时水凝胶的拉伸应变达到658.2%,应力为172.2 kPa。二元溶剂的存在使得水凝胶即使在炎热(60℃)和寒冷环境(−20°C)中也能保持良好的稳定性。此外,基于该水凝胶的可穿戴应变传感器对运动及光照均表现出良好的灵敏度,能够实时监测人体喉咙、脉搏、手指、手腕、手臂等不同部位的运动信号,且该传感器能在光照下通过光热转换间接实现对光照的监测。本研究有望扩展水凝胶传感器在户外光照传感领域的应用。

单宁酸-氯化铁-聚ACG复合水凝胶微针贴片的制备与性能表征
摘要: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皮肤损伤后若不能及时愈合会形成慢性伤口,其中细菌感染是慢性难愈合创面面临的一大难题。水凝胶是一种具有三维网络结构的高分子材料,能够吸收伤口渗出液,保持伤口湿润,有助于加速愈合过程。但实际临床使用中,水凝胶敷料的抗菌性仍有待提升。本文以N-丙烯酰基-2-甘氨酸(ACG)为单体,通过引入单宁酸(TA)、FeCl3和羟基磷灰石(HAp),制备具有光热杀菌性能的水凝胶;进一步利用PDMS微针模具,构建具有微针结构的水凝胶,使其能够穿透皮肤角质层达到深层次的杀菌效果,并且不会产生强烈的疼痛感,促进创面愈合。本文研究了TA含量对复合水凝胶的韧性和黏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TA∶ACG为1∶20时,制备出的复合水凝胶具有高力学强度(790 kPa)、高拉伸性(1043%)和良好的黏附性(25.04 kPa)。水凝胶中FeCl3的含量会影响光热转换温度,当FeCl3∶TA为1∶25时,水凝胶在808 nm激光照射下2 min可以达到51℃。该研究利用TA与FeCl3的光热效应,制备临床伤口管理所需要的水凝胶敷料,并做成微针形状,展示出其在促愈合、载药输送、临床检测等领域的应用潜力。

聚己内酯-明胶-生物玻璃基不对称润湿性三明治结构复合膜的制备及其性能
摘要:

伤口愈合时敷料不仅需要提供止血作用,还需吸收过多的渗出物为伤口提供一个相对湿润又不过于干燥的环境。因此,本研究利用静电纺丝技术设计了一种三明治结构且具有不对称润湿性的Janus复合膜,外层为聚己内酯(PCL)纳米纤维膜,内层为明胶(Gel)和PCL混合的纳米纤维膜(PCL/Gel),而负载无机生物玻璃(BG)的纳米纤维膜(PCL/Gel-BG)作为中间层。对Janus复合膜形貌、结构以及力学、溶胀率、止血等性能进行了系统研究与探讨分析。结果表明:Janus复合膜力学性能、孔隙率等均符合医用敷料要求;此外,其溶胀率可高达990%能吸收大量渗出液,同时外层可以抗水和血液的渗透能防止伤口过度脱水;且在体外的血液吸收率、凝血指数、凝血时间测试中还表现出比传统医用纱布更优的止血能力,有望作为新型创面敷料应用于伤口愈合领域。

Diels-Alder型热修复木质素/三元乙丙橡胶的制备及性能
摘要:

为改善橡胶材料废弃后的环境污染问题,以糠醛改性木质素(F-Lig)为填料,采用固相共混法制备了Diels-Alder型热修复三元乙丙橡胶(CEF-Lig)。通过可逆交联网络的断裂和重建赋予了CEF-Lig复合材料高温熔融加工、低温交联成型的特性,并探究了F-Lig含量对CEF-Lig材料的微观结构、力学性能和热修复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成功制备出具有热修复可回收特性的CEF-Lig复合材料;随F-Lig含量增加,拉伸强度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CEF-Lig7的拉伸强度达到最大值4.6 MPa,为不含F-Lig对照组(CEPDM)的4.6倍;F-Lig的加入提高了CEF-Lig材料的热分解温度,CEF-Lig9最大分解速率对应的温度(Tmax)相比CEPDM提升8.8 ℃;CEF-Lig材料具有良好的热修复能力,力学强度的一次修复效率均在70%以上,二次修复效率均在60%以上。此外,采用固相共混法工艺,有效避免了溶剂污染,提高了生产效率,为其他可逆交联聚合物的制备提供参考。

离子交联纳米复合高强度水凝胶的制备与性能
摘要:

通过自由基聚合法和盐溶液浸泡法相结合,制备了一种综合性能良好的离子交联纳米复合水凝胶。首先用水溶性短链壳聚糖(CS)改性埃洛石纳米管(HNTs),再与丙烯酰胺(AM)、丙烯酸(AA)等经过热引发自由基聚合得到纳米复合水凝胶基体,随后浸泡Fe(NO3)3溶液、Na2SO4溶液,得到力学性能优异、具有独特抗溶胀性且抗冻的离子交联纳米复合水凝胶。FTIR及TEM结果证实形成了CS修饰HNTs的结构,复合水凝胶的SEM结果显示浸泡离子后结构变得更加紧密、孔洞尺寸明显减少。考察了不同含量的AA、HNTs对复合水凝胶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CS为2 wt%,AA占单体总量的12 mol%、AM占88 mol%,HNTs为3.5 wt%且浸泡了Fe3+SO24离子溶液时,水凝胶的综合力学性能最佳,拉伸强度与断裂伸长率分别达到3.96 MPa与553%,85%应变下的抗压强度为13.4 MPa,且经过去离子水浸泡48小时后,拉伸强度增长到5.64 MPa,模量高达15 MPa,为设计和开发强韧水凝胶提供了新策略。

金属基和陶瓷基复合材料
纤维/金属细观混杂薄壁吸能圆管设计与耐撞性能测试
摘要:

随着交通事故和能源消耗等问题的日益突显,轻质薄壁吸能结构成为碰撞防护领域重要的研究方向。本研究考虑传统金属材料及复合材料的吸能特点,提出了一种纤维/金属交错铺层的细观混杂复合材料薄壁圆管设计方法。通过非均匀缠绕铺设和一体化成型方法,制备了混杂圆管试样。通过轴向压缩和落锤冲击实验,测试了结构准静态和动态力学响应。采用多种耐撞性能指标量化分析了力学响应曲线,并与金属试样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纤维/金属细观混杂设计可有效提高薄壁吸能结构的比吸能,降低吸能平台的载荷波动。准静态加载下,碳纤/铝混杂圆管比吸能提升了约54.3%,吸能效率增加至0.8。动态冲击下,玻纤/铝混杂圆管保持了准静态失效模式,比吸能提升了约24.7%,吸能效率保持在0.44。本研究验证了纤维/金属细观混杂铺层在碰撞防护领域的应用潜力,为轻质薄壁吸能结构设计提供了新思路与参考实例。

低速冲击下纤维金属互穿式复合板的动态响应与损伤
摘要:

纤维增强金属复合材料受到冲击时容易发生金属与纤维分层从而影响力学性能,为了缓解此类现象,将金属板冲孔,使用碳纤维和芳纶纤维交替穿编,制备了一种三维复合材料纤维金属互穿式复合板(Fiber Metal Interpenetrating Composite Plate,FMICP)。进行了低速冲击试验,研究了FMICP在不同冲击速度、冲击面积和冲孔样式下的力学性能。研究表明:当冲击速度在35.19~78.08 m/s之间时,FMICP发生了贯穿破坏,吸收了39.78~70.67 J的冲击能量;受到恒定49 J冲击能量时,冲击面积为491 mm2的FMICP最高能够吸收42.77 J能量;随着冲击面积的增大,FMICP中受到拉伸的纤维数量增多,冲击造成的冲切破坏和局部损伤减小;冲孔类型改变了FMICP中金属基的占比和应力传递方式,椭圆冲孔FMICP (41.11 J)相对矩型冲孔FMICP (34.08 J)能够起到更好的吸收能量的作用。本研究结果可为FMICP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纳米TiC与B对激光熔覆FeCoCrNiCu复合涂层组织及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摘要:

为研究纳米TiC与B元素对FeCoCrNiCu高熵合金涂层的影响,采用激光熔覆技术在Q235基体制备FeCoCrNiCuBx (x = 1, 3, 5 at%) 和FeCoCrNiCu-xTiC (x = 5, 10, 15 wt%) 涂层,并选取性能最好的FeCoCrNiCuB0.5和FeCoCrNiCu-15wt%TiC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添加纳米TiC与B都会使晶粒细化,提高涂层的冶金结合性能。FeCoCrNiCu(HEA)、FeCoCrNiCuB0.5(B5)、FeCoCrNiCu-15wt%TiC(T15)涂层的显微硬度分别是217.95、343.98和531.65HV0.5。T15涂层室温下摩擦系数仅为0.549,且表面更加光整,磨损机制主要为磨粒磨损;600℃下T15涂层摩擦系数为0.279,磨损率为15.28×10−5 mm3/N·m,磨损机制为磨粒磨损、疲劳磨损和氧化磨损。B5涂层在室温下的摩擦系数最低,仅为0.425,磨损机制主要为磨粒磨损和疲劳磨损;在600℃下B5涂层摩擦系数为0.255,磨损率为6.96×10−5 mm3/N·m,磨损机制主要为氧化磨损和磨粒磨损。在B5涂层表面生成B2O3自润滑相,其在高温下熔化形成低粘度液体,形成润滑膜,隔离接触面,减少直接接触和粘附,是显著提高其摩擦学性能的主要原因。

Y元素及双步轧制对CuAlMn合金微观结构和力学特性的影响
摘要:

Cu基形状记忆合金由于晶粒粗大和弹性各向异性,呈现出较低的力学断裂强度和塑性形变能力。本文通过添加微量稀土Y元素制备了系列Cu-11.36Al-5Mn合金,并经热轧和双步轧制(热轧+冷轧)实现了对合金微观结构的调控。实验发现,CuAlMn合金由奥氏体和少量的18R马氏体组成。Y元素添加后,晶粒得到显著细化,基体中可见沿晶分布的含Y沉淀析出相以及伴生的富Al相,热轧形变后晶粒进一步细化,高密度位错和位错胞元结构出现。双步轧制退火后,位错密度持续增大并出现了高密度位错缠结,沿晶析出大量富铜 沉淀相,孪晶和马氏体条交替排列。拉伸力学性能测试表明,稀土Y元素可显著提升合金的力学性能,热轧和双步轧制后进一步提高,拉伸断裂强度从366.67 MPa (原始态)→546.99 MPa (0.4% Y )→879.25 MPa (80%热轧)→1025.25 MPa (60%热轧-60%冷轧)。断后伸长率与拉伸断裂强度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从原始态的3.05%提升至双步轧制形变后的8.38%。最大超弹性应变随Y元素的添加而增大,但相同应变下原始态CuAlMn具有更高的超弹性,且经历轧制形变后超弹性应变迅速下降。最后,通过微观结构的演变系统讨论了合金力学性能提升机制。

复合材料细观力学
碳材料螺纹连接结构应力分布影响因素及失效行为
摘要:

了解螺纹连接结构应力分布有助于预测连接件在实际工况下的损伤和失效行为。然而碳材料本身的脆性,以及受载时形变主要发生于内部螺纹的特性,常用的数字图像法(DIC)等应力分析手段并不适用。本文采用有限元仿真方法,对受载时的均质石墨螺柱-螺母内外连接结构进行研究。研究了弹性阶段,螺距P、螺纹咬合齿数n对结构应力变化的影响,并分析其损伤过程。结果表明:当螺纹咬合齿数值较小时,载荷分布较均匀,螺母的受载荷端面螺纹根部发生轻微应力集中。随着螺纹咬合齿数值的增加,连接部分螺纹根部的应力分布呈U型分布,两端螺纹承担更多应力,同时承载螺纹数量增加,导致螺纹连接强力提高。而螺距对于螺纹连接的整体应力分布影响较小。von Mises应力分布云图表明,螺母两端的应力集中最为严重,且随着载荷增加,内外螺纹根部的应力集中加剧,两端的螺纹区域将最先发生失效。

中温蠕变条件下SiCf/SiC复合材料界面的微观结构及其力学性能演变规律
摘要:

连续碳化硅纤维增强碳化硅复合材料(SiCf/SiC)在中温(500~1000 ℃)范围内会发生蠕变断裂时间显著缩短的脆化现象,其机制主要与界面的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有关。为此,本文开展了国产二代平纹编织SiCf/SiC (2D-SiCf/SiC) 复合材料在中温范围的蠕变脆化失效机制研究。利用TEM分析了中温下不同蠕变条件后2D-SiCf/SiC的界面微观结构,进一步利用微纳力学测试技术表征界面力学性能。结果表明:纤维/界面侧在500 ℃下出现多孔隙的富碳层;800 ℃时,界面出现自发氧化,同时SiO2填充了部分BN界面因氧化消耗后产生的空隙。当温度进一步升高至1000 ℃后,氧元素主要分布于纤维/基体一侧。2D-SiCf/SiC的中温脆化机制与界面结合状态高度相关,蠕变断裂时间与界面结合的强弱呈现明显的反比关系,表明过强的界面结合不能发挥界面脱粘、纤维拔出等相关增韧机制,此时裂纹直接贯穿纤维,显著缩短其中温蠕变断裂时间。

低速冲击下复合材料层合板损伤预测模型评估
摘要:

针对碳纤维复合材料层合板低速冲击损伤的预测问题,采用数值模拟方法从结构外部力学响应、内部损伤状态两个方面,探讨三种损伤起始准则和三种演化方法对其影响。建立了分析层合板冲击问题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设计了包含起始判定、渐进演化及本构关系的损伤计算流程。研究了冲击过程损伤面积定量演变,为阐释损伤机制提供新视角。结合实验数据对冲击损伤数值模型进行了验证,并对不同起始准则、演化方法的预测能力进行了评价探讨。结果表明,数值预测与实验测试的动态力学响应曲线吻合度较高,证明该数值模型能够准确预测低速冲击损伤。同时发现起始准则与演化方法的结合对损伤模型预测性能十分关键,Hashin-Strain准则结合线性等效应变方法(Hashin-Strain-E1)和Puck准则结合指数型等效位移方法(Puck-E3)最优。然而,当Hashin-Strain准则结合线性或指数型等效位移方法时(Hashin-Strain-E2/E3),会由于刚度退化严重而引发穿透性损伤。研究成果为复合材料层合板低速冲击损伤预测与评估提供参考和借鉴。

应力状态与应变率对平纹编织CFRP面内力学行为的影响
摘要:

平纹编织碳纤维增强聚合物基复合材料(Plain Weave 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PWCFRP)因其均匀的面内力学性能而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车辆等工程领域,但其力学性能的表征和失效机制的揭示一直是应用中的难点。为探究应力状态与应变率对PWCFRP面内力学行为的影响,进行了准静态拉伸、压缩、剪切实验和动态拉伸实验,分析了材料的力学性能与损伤机制,并基于Tsai-Wu失效准则定量分析了材料在多轴应力状态、不同应变率、不同离轴角下的失效包络。结果表明:准静态载荷下PWCFRP表现出显著的拉压不对称性,拉伸强度相较压缩强度提高了120.46%;拉伸和剪切载荷下PWCFRP的力学行为具有非线性。拉伸状态下材料的失效主要为纤维束的拉伸断裂,断裂位置呈现一定随机性;压缩状态下材料的失效主要是由局部高剪切应力引起的纤维束扭结断裂导致的,断裂角度约呈37°;剪切状态下材料的失效模式主要为树脂的拉剪耦合失效。动态拉伸载荷下PWCFRP的拉伸强度随着应变率的提高先增大后减小,2000 s−1应变率时强度值最高。多轴应力状态下,PWCFRP的拉伸强度和应变率效应显著程度均与离轴角度(0°~45°)呈负相关趋势。

新型手性蜂窝结构设计与力学分析
摘要:

当前手性蜂窝结构的研究除了关注结构本身所用材料以外,通过改变单元内部拓扑组合以提升力学性能成为绝大部分研究的重点,而大部分现有的手性蜂窝结构中都存在既会带来更大的结构刚度、同时也会增加整体结构重量的刚性大中心节点。针对现状,本文提出了一种易变形、延展性好的新型四手性细胞结构,通过能量法理论推导了梁结构力学性能的数值解,并用有限元方法进行了数值验证。通过参数分析,讨论了该结构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该负泊松比结构具有优异的力学表现,等效弹性模量低至10−6,且拥有最低为−5.5的大拉剪耦合系数范围。其等效弹性模量最低仅有V型梁结构的10%,等效剪切模量低于ATCS结构2个数量级;力学性能调节范围也接近于ATCS的1.5至2倍。作为一种新型手性结构,更低的等效弹性模量与范围更广的拉剪耦合系数在航空航天、船舶、医疗等领域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

落叶松材顺纹拉/压-横向剪切复合受力性能研究
摘要:

实际木结构中木材大多同时受到顺纹正应力与横向剪应力复合作用,掌握其复合受力性能是木结构受力分析的重要基础。研发并制作了一种用于测试木材拉/压-剪切复合受力性能的杠杆加载装置与试件,基于此开展了木材顺纹拉/压、横纹剪切以及顺纹正应力与横向剪应力复合加载试验,其中,剪切荷载由单轴试验机提供、拉/压加载由杠杆装置实现。考察了不同拉/压-剪切应力复合作用下木材试件的破坏形态、应力-应变曲线、拉/压-剪切复合强度特性,进一步考察了经典正交各向异性强度准则对落叶松材拉/压-剪切复合受力强度的表征效果,结果表明,Hill准则、Hasebe准则的适用性最好。研究结果可为木结构的精细化受力分析提供重要借鉴。

栏目
综述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增材制造缺陷:形成原因和在线监测研究进展
摘要:

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FRC)因其高比强度、耐腐蚀和低成本等优异特性而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轨道交通、风电能源等领域。然而,复合材料在成型过程中会发生复杂的物理与化学变化,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内部缺陷;特别是在增材制造(AM)过程中,快速的升温-降温循环进一步增加了缺陷形成的概率。因此,成形缺陷与在线监测的研究对于提高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增材制造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复合材料树脂基体中残余应力、孔洞缺陷、富树脂缺陷以及界面缺陷的形成机制,分析了上述缺陷对于复合材料宏观力学性能的影响,探明了各类缺陷的微观成因。继而结合缺陷的形成原因归纳了基于光纤布拉格光栅传感器、应变和位移传感器、声发射技术和热力学监测的在线监测技术,对其技术特点、应用案例及局限性展开了深入讨论,以期为相关的科学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MXene在钠离子电池负极中的研究进展
摘要:

钠离子电池是近年来热门研究的二次离子电池之一,具有成本低、资源丰富的优点。但钠的原子质量和离子半径较大,导致钠离子电池结构形变,影响其电化学性能。MXene是一种新型的二维层状结构材料,具有高导电性、高可塑性、高耐腐蚀性和大比表面积的特性,在钠离子电池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但MXene作为电极材料时,由于层间的范德华力使得片层易再次堆叠,从而减少了表面活性位点,加长了离子扩散路径,进而影响了钠离子电池的比容量和倍率性能。本文综述了MXene材料在钠离子电池负极中的研究进展,介绍了MXene材料的基本性质和制备方法,详细论述了MXene材料优化改性的方法和储钠机制,总结了MXene在钠离子电池负极实际应用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并展望了MXene材料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希望对MXene材料的实际应用有所启发。

柔性散热材料研究进展
摘要:

随着电子器件向着高集成化、高功率化、一体化和多功能化方向发展,以及可穿戴器件、柔性显示和软体机器人等新型柔性器件的兴起,对器件的高效散热和柔性可变形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柔性散热材料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柔性散热材料的研究进展和现状,对比分析了碳基类、聚合物类和液态金属类这三大类柔性散热材料的优缺点,指出兼具优良导热性、柔韧性的复合柔性散热材料具有深厚发展潜力和实用价值。

对位芳纶纤维界面改性技术研究进展
摘要:

芳纶纤维作为一种新兴的高性能纤维,具有多种优异独特的性能,在先进复合材料、防护用品、高性能结构材料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芳纶的表面惰性导致其复合材料的界面粘结性能不良,为满足高性能芳纶复合材料的开发应用,芳纶纤维表面改性研究方兴未艾。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芳纶表面改性技术的发展现状与研究进展,讨论了不同表面改性技术对芳纶及其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影响,对不同改性方法的改性效果的及其工业化前景进行了比较,对目前芳纶表面改性技术存在主要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产业化角度探讨了未来芳纶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界面处理技术可能的发展方向。

基于太阳能驱动界面蒸发器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摘要:

太阳能界面蒸发系统近年来被认为是解决水资源短缺和能源危机的有效策略,且获得了长足发展。本文主要聚焦太阳能驱动界面蒸发器,讨论了太阳能界面蒸发技术基底材料以及光热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重点综述了当前研究中常见基底材料的传质特点及其优缺点。同时,探讨了不同光热材料作为光吸收剂的光热转化机制以及太阳能蒸发器在能源和环境领域的应用,并分析了太阳能驱动界面蒸发器复合材料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以启发太阳能界面蒸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基于金属或杂原子掺杂碳量子点的合成及应用
摘要:

碳量子点(CDs)是一类新型的荧光小颗粒碳纳米粒子,其粒径小于10 nm,在生物成像、生物传感和疾病检测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CDs具有较小的颗粒尺寸、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激发波长依赖的光致发光(PL)、光致电子转移、化学惰性和低毒等特点,是很有前景的纳米生物技术材料。掺杂金属或杂原子的CDs具有制备简单、生物相容性好、性能优良等优点,在生化、生物和生物医学等领域具有极大的优势。本文对金属或杂原子掺杂CDs的研究进展、合成方法和应用进行了综述,并对金属或杂原子掺杂CDs目前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前景进行了讨论。

生物质及生物质相关止血材料的研究进展
摘要:

伤口的快速止血和愈合对于解决意外事故造成的出血具有重要意义,相关止血材料的开发和应用一直备受关注。以角蛋白、丝素蛋白、胶原蛋白为代表的蛋白类和以纤维素、壳聚糖、海藻酸为代表的多糖类等生物质材料,因其无毒性、低抗原性、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等优点在止血领域展现了前所未有的应用价值。基于此,本文对生物质止血材料的设计、制备及止血应用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全面综述,并对其发展前景做了展望,以期为新型高效止血材料的开发和实际应用提供思路。

壳聚糖/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研究现状
摘要:

壳聚糖(CS)是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可生物降解、无毒、抗菌等优点的天然碱性多糖,但CS材料力学性能较差、遇水易水解。氧化石墨烯(GO)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稳定性,能与其他材料结合制备出性能更优异的复合材料。将CS与GO进行复合,实现优势互补,可以得到兼具优异力学性能、生物活性和生物相容性的壳聚糖/氧化石墨烯(CS/GO)复合材料,CS/GO复合材料可以制备成水凝胶、纳米颗粒、薄膜、多孔材料等形式,这使CS/GO复合材料在环保、食品、医用等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CS/GO复合材料在药物载体、伤口敷料、组织工程支架、污染物吸附、食品保鲜5个方面的研究现状,并对CS/GO复合材料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生物质材料在摩擦电柔性传感器中的研究进展
摘要:

生物质摩擦电柔性传感器是以易降解、生物相容性好的生物质材料为基材,由正负摩擦层组成,不需要外接电源的柔性传感器,其具有便捷灵活、灵敏、可再生等特点,在人体运动监测、医疗健康、软体机器人等领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本文首先介绍了基于不同供电原理的自供电柔性传感器的分类,包括压电型自供电柔性传感器、热电型自供电柔性传感器、摩擦电型自供电柔性传感器以及光电型自供电柔性传感器,其中重点介绍摩擦电型;进一步综述了各类生物质材料在摩擦电柔性传感器中的研究,包括纤维素、壳聚糖、木质素、海藻酸钠、胶原纤维等;然后讨论了摩擦电柔性传感器的结构类型,如水凝胶型、气凝胶型、薄膜型。最后对生物质摩擦电柔性传感器的材料选择、设计类型、附加性能和应用前景等进行了展望。

树脂高分子复合材料
碳纳米管/有机硅树脂吸波气凝胶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摘要:

基于溶胶-凝胶方法,制备不同比例多壁碳纳米管改性有机硅树脂(CNT/OSR)气凝胶和针刺石英纤维增强CNT/有机硅树脂气凝胶(QF/SC)复合材料,探究CNT含量对有机硅气凝胶及其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防热性能和吸波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进行物理修饰后的CNT与有机硅树脂表现出良好的相容性,构建起了微导电、导热通道;改性后树脂的热稳定性有了明显提升,当CNT的质量分数为15wt%时,失重10wt%对应温度Td10提升111.1℃;QF/SC复合材料热导率在0.054~0.075 W/(m·K)之间,经600 s表面温度达1000℃的烧蚀后,最大背温为145.1℃;引入碳纳米管的QF/SC复合材料介电性能显著提高,实测8~18 GHz内反射率峰值和有效带宽分别达到−29 dB和3 GHz。该项工作有望在航空航天科学和工业领域实现新的应用。

温湿度养护环境对CFRP-钢板界面粘结性能的影响
摘要:

为了揭示温湿度共同养护作用下对碳纤维增强聚合物(CFRP)粘贴钢板界面破坏模式和剥离机制的影响,本文通过CFRP-钢双剪粘结试验,综合考虑温度、湿度、粘结长度和胶层厚度多因素对CFRP-钢板界面粘结性能的影响,采用3D-DIC技术获得CFRP板表面的应变场,分析了静载拉伸过程中CFRP-钢粘结界面力学性能及破坏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在60℃与60%相对湿度养护条件下粘结峰值荷载较高;低温和高湿环境都更易导致钢-胶界面失效;温度升高和湿度增加均会导致界面剪应力峰值降低与滑移量增加;粘结长度的增加有助于更广泛分散区域应力,而较薄(0.5 mm)的胶层有助于提高界面剪应力峰值和改善应力分布。最后,基于试验数据通过平滑法得到了简化的三折线剪切-滑移模型,为CFRP加固钢板结构的工程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和设计参考。

花状聚酰亚胺/聚酰亚胺及其热重排混合基质膜的制备及其性能
摘要:

混合基质膜(MMMs)由于制备方法简单,综合性能优异,在气体分离领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为提高填料与聚合物基体间的相容性,本文采用溶剂热法制备的花状聚酰亚胺(PI)为填料,以含羟基聚酰亚胺为基体,采用原位聚合法,经热酰亚胺化和热重排反应制备出了一系列花状聚酰亚胺/聚酰亚胺及其热重排(TR)混合基质膜。化学结构相似的聚酰亚胺填料和基体间形成了良好的界面相容性,赋予混合基质膜较为优异的气体分离性能。当花状PI的掺杂量为3wt%时,混合基质膜TR-3wt%的晶面间距达到0.64 nm,对H2、CO2、O2、CH4和N2的气体渗透率相对于TR膜分别提高了61.36%、67.90%、81.58%、37.88%和51.72%,且O2/N2的选择性为5.49,接近2015年上限;CO2/CH4的选择性为22.36,超过2008年Robeson上限。因此,该策略将为高性能MMMs的界面设计工程提供一定参考。

熔融沉积成型和退火热处理对短碳纤维增强尼龙6纤维取向的影响
摘要:

本文探究了熔融沉积成型和退火热处理的工艺参数对于短切碳纤维增强尼龙6微观纤维取向的影响,以及不同碳纤维长径比的该种材料熔融沉积成型后在纤维取向上的差异。通过在单层-单丝试样的顶面进行显微观察,使用Image J软件测量平面纤维取向角,得到不同工艺参数下的平面纤维取向分布直方图,并采用正态曲线拟合以便对比分析。实验结果显示,随着打印速度的提高,取向与打印方向保持一致的纤维数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V=40 mm/s时获得峰值,标准差σ为11.14,频率峰值为0.42;同时,拉伸模量也呈此变化趋势,通过Pearson相关系数计算,发现两者呈强相关,增材工艺参数对拉伸模量的影响与纤维取向的变化密切相关。纤维取向一致性并非随着加入碳纤维长径比的增大而提高,而是与制件中的保留长径比相关。不同退火温度下,当退火温度介于玻璃转化温度和结晶温度之间相对于靠近两者,对于纤维取向的影响更为显著,且在150℃下获得标准差为6.39、频率峰值为0.54的最优效果。

含乙烯基全氟聚醚-b-聚硅氧烷制备及其在硅橡胶中的性能
摘要:

耐溶剂性能差是制约硅橡胶发展与应用的重要因素之一,氟改性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通过叔丁醇钾引发环硅氧烷阴离子开环制备了多乙烯基聚硅氧烷(Vi-PSi),与全氟聚醚硅氧烷反应制备含乙烯基全氟聚醚聚硅氧烷嵌段共聚物(PFPE-b-PMVS),采用FTIR、1H NMR确定了其结构,并研究了PFPE-b-PMVS对甲基乙烯基硅橡胶(MVQ)力学性能、硫化性能、耐溶剂性能和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PFPE-b-PMVS含量的增加,高温硫化交联后,改性MVQ的拉伸强度先增加后降低,当PFPE-b-PMVS添加量为2wt%时,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可达11.38 MPa和396%;焦烧时间(t10)和正硫化时间(t90)随着PFPE-b-PMVS的增加而降低;耐溶剂性能随PFPE-b-PMVS添加量的增加吸附量降低,当PFPE-b-PMVS添加量为20wt%时,在对二甲苯溶剂中,吸附溶剂比未改性MVQ降低83.22%;热失重10%温度随PFPE-b-PMVS用量增加而降低。

智能双响应油水分离材料的合成
摘要:

智能材料是一种具有感知、响应和适应环境能力的材料。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智能材料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合成了一种含有羧基及可聚合基团的偶氮苯化合物,以该偶氮苯化合物作为光响应单元,甲基丙烯酸二甲氨乙酯作为pH响应单元,采用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聚合与甲基丙烯酸羟乙酯进行一步共聚,得到了光和pH智能双响应三元共聚物。聚合物涂层在不同条件的刺激下接触角最大变化可达120.3°,经过亲水-疏水的多次转换,接触角仍可以恢复到初始状态,具有优异的可逆刺激响应能力。将聚合物涂敷在无纺布上制成光/pH双响应油水分离膜,该膜在亲油疏水与亲水疏油之间发生可逆转变,实现选择性油水分离,单次分离效率分别达96.3%和95.8%。这种对光和pH的刺激响应性使其可用于复杂环境的液体传输和油水分离等领域,具有巨大的智能水油分离应用潜力。

功能复合材料
三位一体膨胀型阻燃剂诱导聚脲复合材料阻燃性能提升
摘要:

聚合物材料存在易燃、易被氧化的缺点,以及传统膨胀型阻燃体系存在吸湿性大、阻燃效率较低、与基体相容性差等缺陷。结合气相阻燃、凝聚相阻燃的设计理念,制备出三位一体膨胀型阻燃剂(PTA-PA)。研究不同含量的PTA-PA对聚脲(PUA)的阻燃性能及力学的影响,分析材料在燃烧、热解过程中气相和凝聚相产物,探究PTA-PA阻燃剂的阻燃机制,建立膨胀型阻燃剂与复合材料热稳定性、阻燃性能和火灾安全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和纯PUA相比,添加20.0wt% PTA-PA 的PUA复合材料(PUA-4)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800℃下残炭量为21.9%;PUA-4复合材料的垂直燃烧等级从V-2级提高到V-0级,极限氧指数(LOI)分别从22.2%提高到28.4%,线烧蚀率、热释放速率峰值和总热释放量分别降低19.8%、71.7%和18.3%。本文为高性能阻燃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制备提供理论基础和事实依据。

MoO3-Cu2O/CN三相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降解四环素性能
摘要:

本文通过水热法先在g-C3N4 (CN)上原位生长MoO3,继而在其表面电沉积Cu2O构建了MoO3-Cu2O/CN三相复合光催化剂。采用XRD、SEM、TEM、XPS和FTIR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表征,证明了复合光催化剂的成功制备。以四环素为目标污染物,探究了所制备光催化剂对四环素的降解效果及光催化剂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在可见光下,1.5 MoO3-Cu2O-100/CN复合材料对四环素的降解效果最佳,150 min时降解率为97.75%,分别是CN(45.28%)和1.5 MoO3/CN(63.24%)的2.2和1.5倍。采用自由基捕获实验及电子顺磁共振光谱(EPR)对机制进行了探究,证实了羟基自由基(•OH)和超氧自由基(•O2)是光催化过程的主要活性物质。综合各项测试计算 CN、MoO3 和Cu2O 的价带和导带位置,表明三相复合光催化剂形成了双Z型异质结。同时光催化活性的提高主要归因于双Z机制的构建,拓宽了可见光吸收范围,保留了氧化还原能力较高的空穴电子,降低了光生电子与空穴的复合率。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制备的催化剂在经过4次循环后,对四环素的降解率仍达到90%以上,具有优异的稳定性,可循环使用。

Ni0.6Zn0.4Fe2O4/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及其改性涂层的电磁吸波性能
摘要:

随着5G时代的到来,各类电子设备的广泛使用随之导致了严重的电磁污染问题,迫切需要开发高性能的电磁吸波材料来解决上述问题。本文采用简单的原位生长法在还原氧化石墨烯(rGO)片层上生长了镍锌铁氧体(Ni0.6Zn0.4Fe2O4)纳米粒子,通过控制rGO的掺量制备了一系列的Ni0.6Zn0.4Fe2O4/rGO (NZFO/rGO)吸波剂,NZFO/rGO-1:0.5在11.24 GHz时的最小反射损耗(RL)值为−60.72 dB,匹配厚度为2.98 mm。此外,制备的NZFO/rGO/环氧树脂吸波涂层在NZFO/rGO-1:0.5复合材料掺量为5wt%时,涂覆在水泥基平板上的最小RL值为−42.2 dB,比纯环氧树脂涂层的最小RL值降低了90.95%;当掺量为3wt%时,有效吸收带宽(EAB)为8.88 GHz,RL值小于−5 dB时吸收带宽可达13.2 GHz。

TiO2基环境稳定性光催化自清洁涂层的设计及制备
摘要:

将光催化活性与超疏水性相结合,一方面,涂层利用表面超疏水作用能够将污染物通过水珠带走;另一方面,光催化作用能够对有机污染物进行降解,同时维持材料的超疏水特性。通过洞渣制石英砂(Quartz sand)协同TiO2构筑微纳米粗糙结构,以聚甲基氢硅氧烷(PMHS)和钛酸四丁酯(TBT)作为低表面能物质,制备了坚固耐磨的PMHS/TBT-Quartz sand-TiO2光催化自清洁成膜涂层。结果表明,涂层接触角为 154.4°,滚动角小于 10°。TiO2有效地负载到石英砂表面,构造了优异的微纳米粗糙结构。涂层具有优良的光催化活性,可降解表面有机物小分子去除空气中的氮氧化物。此外,涂层在经过连续摩擦损伤、长期紫外暴露、冻融循环等不同的破坏形式后,仍能保持环境稳定性。

高温燃料电池用PTFE增强的PVC-PVP复合高温质子交换膜的制备与性能
摘要:

在100℃以上工作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可以克服低温工作时的缺陷,提高铂催化剂抗CO中毒的能力、加速电极动力学、简化水热管理系统以及提高热的循环利用等。为了实现磷酸(PA)掺杂的高温质子交换膜(HT-PEM)同时具有高质子电导率和优异的力学性能,制备了一系列聚四氟乙烯(PTFE®)增强的聚乙烯吡咯烷酮-聚氯乙烯(PVP-PVC)复合膜。通过调整PVP和PVC的配比来寻找综合性能最佳的复合膜,并对其物理化学性能进行测试和表征。SEM结果表明,PVP-PVC均匀地填充到PTFE®膜的孔隙中,没有气泡以及孔洞。通过质子电导率以及机械性能测试结果表明,PTFE增强技术使复合膜具有良好的拉伸强度和尺寸稳定性。其中,PA掺杂的PVP与PVC质量比为4的PTFE®增强复合膜在160℃时的质子电导率高达0.161 S·cm−1,并且该膜在室温下最大的拉伸强度为15.6 MPa。在160℃时,该复合膜的峰值功率密度约为359 mW·cm−2。这些结果表明,PA掺杂的PTFE增强的复合膜具有作为HT-PEM的应用潜质。

Cs3Bi2I9薄膜的制备及其太阳能电池的数值模拟
摘要:

近年来,人们致力于探索新型无铅无机钙钛矿材料,旨在追赶铅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性能。在本工作中,首次使用分层交替蒸镀BiI3和CsI薄膜的方式成功制备了质量较好的无铅无机Cs3Bi2I9薄膜,并通过真空蒸镀将KI掺杂到Cs3Bi2I9薄膜中,获得的薄膜带隙减小、激子寿命增加。将上述两种薄膜作为活性层,制备了结构为氧化铟锡导电玻璃(ITO)/酞菁铜(CuPc)/活性层/C60/Al的太阳能电池。为了提高这类太阳能电池的性能,使用SCAPS-1D太阳能电池模拟软件对上述结构的器件进行数值模拟,以获得最佳器件的参数。模拟器件各功能层的厚度经过优化且增加活性层供体掺杂浓度后,最大功率转换效率只有8.62%。然后,选取其他合适的空穴传输材料以及电子传输材料以优化器件结构,模拟出的最佳器件表现出25.66%的功率转换效率。这项工作为后续实验制备Cs3Bi2I9薄膜太阳能电池提供了理论指导。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对导电炭黑/水性聚氨酯紫外光固化涂层抗静电性能增强作用
摘要:

紫外光固化水性聚氨酯(UV-WPUA)作为绿色环保高性能的高分子涂料,适用于塑料、金属、纸张、皮革等多种基材,但是水性聚氨酯本身绝缘,随着静电荷的累积,对设备及人体产生不良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引发爆炸火灾等危险情况,所以赋予水性聚氨酯抗静电属性成为当下热点。本研究采用导电炭黑(CB)作为UV-WPUA的导电填料,制备具有抗静电性能的紫外光固化涂料。再加入不同含量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801,进一步降低涂层的表面电阻。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氢谱仪(1H NMR),确定UV-WPUA结构。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确定MOF-801结构和微观形貌,以及MOF-801-CB/UV-WPUA涂层的分散性。结果表明,成功合成UV-WPUA乳液和MOF-801材料。在实验室恒温25℃,恒湿67%下,当CB质量分数为15wt%时,复合涂层表面电阻率为2.3×106 Ω。当在此涂料中加入1wt%的MOF-801,涂层表面电阻率下降至1.7×105 Ω,且涂层硬度、附着力较好,双键转化率为70%,满足抗静电涂料的要求,证明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加入可以进一步提升紫外光固化涂层的抗静电性能。

光热自愈合超疏水膜的制备和防冰性能
摘要:

针对柔性超疏水膜基材料在户外防冰应用中面临动态抗润湿能力、机械耐久性和因紫外线氧化引起的化学耐久性不足等问题。本文通过对石墨烯、TiO2和SiO2等纳米颗粒氟化修饰,并将修饰后的颗粒分布在热塑性聚氨酯(TPU)基质内,通过优化激光加工参数,制备了一种可大变形的光热自愈合超疏水膜(PTHSHM)。本文研究了PTHSHM的动态抗润湿性、机械耐久性、防/除冰性能以及在物理/化学损伤下的愈合性能。PTHSHM在400%应变下,经1000次循环拉伸后表面水接触角不低于156.4°。同时,断裂后的PTHSHM在0.4 W/cm2红外光照射下8 min后愈合效率达到97.6%。此外,在化学损伤-愈合方面,经过10次氧等离子刻蚀-修复循环后,其表面水接触角仍在5°±2°和155°之间可逆转换。此外,在−15℃的环境下,PTHSHM表面延迟结冰时间为350 s,冰粘附强度低至55 kPa,20 μL冰滴在0.1 W/cm2的太阳光下的融化并滚落时间为77 s。综上,PTHSHM表现出良好的机械和化学耐久性,在延迟结冰时间和降低冻结粘附方面优势显著。

CuO-g-C3N4/C复合材料的模板诱导合成及其电化学性能
摘要:

多价铜基氧化物的理论比容量较高,但自身导电性和稳定性差;石墨相氮化碳(g-C3N4)稳定性好、氮含量高、合成方法简单,但其电容性能不佳;生物质炭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相对较好的导电性和刚性结构。为使各相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并且尽量弥补其缺陷,本文以尿素为g-C3N4前驱体,杏鲍菇为模板诱导合成了具有疏松多孔结构的g-C3N4/C两相复合材料,后使用水热法将CuO均匀负载在g-C3N4/C表面及孔洞内得到CuO-g-C3N4/C三相复合材料。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CuO-g-C3N4/C的最高比电容为262.8 F/g,2000次恒电流充放电循环后的电容保持率为97%,在不同电流密度下仍具有良好的充放电性能,CuO-g-C3N4/C的电容性能和稳定性能较好。这表明CuO和g-C3N4/C的三相复合不仅提高了CuO的导电性,而且使g-C3N4的电容性能得到改善,从而使整体材料的储能性能、导电性和稳定性得到提升。

多孔纳米碳纤维与炭黑复合载体负载Pt对氧还原反应活性和耐久性的影响
摘要:

进一步提高Pt催化剂对氧还原反应(ORR)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是促进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商业化的关键。采用静电纺丝结合高温碳化的方法制备了直径约200 nm的多孔纳米碳纤维(PCNF),将其与炭黑(CB)混合作为Pt催化剂的复合载体,并使用乙二醇还原法制备了催化剂Pt/PCNF-CB,通过与商业Pt/C催化剂的对比,研究了Pt/PCNF-CB对ORR的催化活性与稳定性。当载体中CB含量为40wt%时,PCNF与CB能相互分散均匀,构建独特的三维贯通结构,以此混合载体制备的催化剂Pt/PCNF-CB-40在酸性电解液中表现出优良的ORR电催化活性,与Pt/C相比具有更高的起始电位(0.975 V)与半波电位(0.781 V)。同时,基于Pt/PCNF-CB-40的膜电极(MEA)表现出优良的输出性能,在铂载量较低的条件下其峰值功率密度高达599 mW·cm−2,较商业Pt/C催化剂提升19%,并且在加速应力测试(AST) (0.6 V和0.95 V) 30000次循环后最大功率密度仅损失21%,而商业Pt/C催化剂损失了41%,证明了PCNF与CB形成的复合载体对提高催化剂活性和稳定性具有积极作用。

全有机三明治结构PI-ANFm-PI薄膜的制备及其介电性能
摘要:

为了打破聚合物电介质材料介电常数和击穿强度间的内禀矛盾关系,优化其在高温、强电场环境中的介电性能和击穿强度。本文采用浸渍提拉法,基于聚酰亚胺(PI)溶液和芳纶纳米纤维薄膜(ANFm)构筑了具有三明治结构的全有机PI-ANFm-PI (P-A-P)复合电介质薄膜。ANFm表面粗糙度的降低以及P-A-P复合薄膜内部电子-空穴对的构建有效抑制了漏电流的形成。当PI溶液浓度为7wt%时,P-A-P复合薄膜在25℃和150℃下的击穿强度分别达411.6 MV/m和350.7 MV/m,较ANFm分别提升了58.4%和44.7%;此外,由于空间电荷极化强度的降低,P-A-P复合薄膜的介电稳定性和绝缘性能明显改善。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在ANFm表面形成高绝缘层有助于改善ANFm的击穿强度以及降低其内部漏电流密度,有望为开发新型全有机高温电介质薄膜提供新方法和新思路。

土木建筑复合材料
硅烷-纳米SiO2复合表面改性钢纤维超高性能混凝土参数优化及其力学性能
摘要:

为提升钢纤维增强超高性能混凝土(UHPFRC)的力学性能,提出一种采用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H550)和纳米SiO2 (Nano-SiO2)对钢纤维表面进行复合改性的新工艺。考虑乙醇和水的质量比(WeWd)、KH550含量(wt%)、Nano-SiO2含量(wt%)和水浴温度(Twb)共4个参数对配比进行正交设计(L9(34))。首先筛选溶液稳定性较好的4种配比对纤维表面进行改性,然后使用FTIR和SEM分析涂层成分和形貌,最后根据UHPFRC试件28 d的抗弯和抗压强度给出最优改性工艺参数。结果表明:(1)最优改性工艺参数为:WeWd=3,KH550=10wt%,Nano-SiO2=0.5wt%和Twb=80℃,其中WeWd是影响溶液稳定性的主要因素;(2) FTIR显示存在Fe—O—Si特征峰,表明KH550和Nano-SiO2成功键合于钢纤维表面;(3) SEM显示最优改性工艺下涂层分布均匀,未见纳米SiO2 颗粒明显团聚;(4)掺入最优改性工艺处理后高强纤维的UHPFRC试件在1vol%、1.5vol%和2vol%纤维体积分数下的抗弯强度(28、30.5和37MPa)比未改性试件分别提升40.4%、28.5%和32.7%,抗压强度(133.3、151.7和163.9MPa)分别提升7.5%、8.3%和13%;(5)复合改性使1.5vol%和2vol%纤维体积分数下的试件跨中裂缝形态曲折复杂,显著增强了纤维-基体界面性能。

玻纤复材固废粗纤维增强混凝土的力学性能
摘要:

树脂基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简称“复材”)具有轻质、高强、耐腐蚀等突出优点,广泛应用于建筑、交通、能源、航空航天及体育等行业。复合材料生产过程和寿命终端产生了大量的复材固体废弃物,其中95%以上为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GFRP,简称“玻纤复材”)。玻璃纤维附加值较低且力学性能易在回收处理后显著降低,因此玻纤复材固废的回收经济性不强。本研究团队此前提出了通过机械切割将玻纤复材固废加工成粗纤维,并用于制备粗纤维混凝土(MFRC)。本文通过一系列轴压和劈拉试验,研究粗纤维体积掺量、厚度、长度对两种配比混凝土的力学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粗纤维的掺入能显著提升混凝土的劈拉强度,体积掺量为1.5vol%时,配比二混凝土的劈拉强度提高40%。评估了现有FRC劈拉强度预测公式对MFRC劈拉强度的预测效果,并基于试验结果提出了粗纤维混凝土劈拉强度预测公式。

外加电流阴极保护对碳纤维织物增强海水海砂水泥基复合材料板导电性能的影响机制
摘要:

碳纤维织物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CFRCM)因兼具外加电流阴极保护(ICCP)、结构加固修复(SS)和结构健康监测(SHM)的多功能特性而受到关注,但目前ICCP对海水海砂CFRCM板导电性能的影响机制研究还很不足。本研究通过普通砂浆和海水海砂砂浆制备的CFRCM板开展模拟ICCP试验,探究了ICCP作用对CFRCM导电性能的影响规律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CFRCM的电阻随电量密度的增大先线性增长而后快速增长,海水海砂砂浆CFRCM进入快速增长阶段所需的电量密度约为13×105~15×105 C/m2,大于普通砂浆CFRCM所需的6×105~8×105 C/m2;材料的不均匀性使CFRCM存在导电性能劣化薄弱点,并将影响整体电阻变化;海水海砂环境对于减缓ICCP对碳纤维材料性能的劣化有积极的作用。同时基于试验结果和通电参数,建立了ICCP下CFRCM的电阻预测模型,计算得到海水海砂砂浆CFRCM经ICCP通电后服役期间内能够承受的最大电量密度为23.21×105 C/m2,高于普通砂浆CFRCM的17.21×105 C/m2,表明含氯环境可以有效延长CFRCM的电学使用寿命。本研究为推动兼具多功能特性的CFRCM的应用打下基础,同时有助于促进海水海砂资源化利用。

温度效应对高吸水性树脂内养护PVA纤维混凝土轴拉软化特性的影响
摘要:

为研究不同温度下高吸水性树脂(SAP)内养护聚乙烯醇(PVA)纤维混凝土试件的轴拉软化特性与内在断裂机制,采用MTS万能试验机进行单轴拉伸试验,分析了混凝土的轴拉力学性能、破坏形态、应力-位移曲线、断裂能、临界裂缝和特征长度的变化规律。根据试验曲线,采用Hordijk和Li等提出的软化模型拟合,分析得到相关参数规律及混凝土软化特性。试验结果表明,混凝土试件在薄弱处拉伸断裂,且断裂位置沿轴向随机分布;随着温度的升高,应力-位移曲线峰后软化段更加平缓,应力下降速度变慢;混凝土的断裂能随着温度的升高总体不断减小,特征长度介于970.6~2110.2 mm之间,随着PVA纤维掺量的增加总体先增后减,临界裂缝长度则随着温度的升高总体不断增大。研究结果表明,温度效应对混凝土强度、断裂性能及SAP与PVA纤维的协同作用影响显著,造成混凝土破坏模式、内在断裂机制的改变;加入适量的SAP和PVA纤维能够改善混凝土试件的抗裂性能和韧性,而过多掺量的PVA纤维会加快混凝土在高温下的损伤;通过对比发现,Hordijk模型能够更好地模拟不同温度下内养护纤维混凝土轴拉试验的软化段曲线。

基于CFRP自传感的受压结构智能监测研究与应用
摘要:

本文探索了基于碳纤维增强聚合物基复合材料(CFRP)智能特性的受压构件健康监测新方法。将CFRP智能带以不同角度黏贴在轴向受压混凝土柱的侧面,研究准静态单调压缩和循环压缩作用下不同偏轴角的智能带的电阻响应特征。结果表明:CFRP智能带在单调加载全过程中的电阻与被监测结构的阶段化变化相关,经历了初期的缓慢变化、中期的快速变化和结构失效时的急剧变化,直至结构失效后电阻部分恢复;循环荷载作用下电阻呈周期性变化,且大部分电阻变化可以恢复,仅有少量不可恢复电阻产生于首次循环加载阶段。此外,偏轴角β对电阻响应具有重要影响:β=0°与90°时智能带分别呈现负压阻效应和正压阻效应,而45°偏轴角时智能带分阶段出现不同的压阻效应,且电阻变化幅度相对较小。工程应用实践结果验证了上述CFRP智能带在结构监测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外部粘贴CFRP-ECC粘结性能的影响因素试验
摘要:

外部粘贴碳纤维增强聚合物(CFRP)的加固方法常常由于CFRP的过早脱粘而造成加固效果不佳。在CFRP与混凝土之间设置一层工程水泥基复合材料(ECC)能够改善这一状况。为研究外部粘贴CFRP-ECC粘结性能的影响因素,对20个试件进行双剪试验,考虑的因素包括ECC表面是否打磨、ECC拉伸强度、CFRP宽度、厚度、粘贴长度、粘结层剪切模量等。结果表明:ECC表面打磨对粘结关系有显著影响,打磨组试件的极限载荷提高了58.34%至101.44%。增加CFRP的厚度是提高CFRP-ECC粘结性能的一项非常有效的方法,将CFRP的厚度从0.127 mm增加到0.217 mm后,极限载荷提高了54.34%。将ECC的抗拉强度从0.8 MPa提高到2.8 MPa后,极限载荷增加了25.40%。当抗拉强度超过2.8 MPa时,由于ECC的强度较高,ECC中持力长度变短,导致有效粘结长度减少,最终导致极限载荷降低。此外,粘结层剪切模量对粘结关系的影响较小。

纳米SiO2对硫铝酸盐混凝土负温力学性能与微观结构的影响
摘要:

为保证混凝土在负温环境下的安全可靠,采用力学性能测试、超声波波速测试、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结合Rietveld精修定量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恒负温(−10℃)养护条件下不同纳米SiO2 (NS)掺量对硫铝酸盐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硫铝酸盐混凝土强度随NS掺量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在2wt% NS掺量时强度达到最大;当养护温度从负温变为常温时,超声波波速先降低后升高,掺入NS后再次水化(升高段)的超声波波速上升速率均高于空白组,其中2wt% NS掺量的混凝土超声波波速上升速率最快;SEM和XRD发现随NS掺量增加,混凝土内部孔隙结构变得更加致密,钙矾石(AFt)相对含量逐渐上升,其中2wt% NS掺量AFt含量最高,说明NS可以促进负温环境下的硫铝酸盐混凝土的水化。

基于秸秆固废资源化的水泥辅助胶凝材料制备与性能
摘要:

针对双碳目标下水泥及其复材降低碳排放问题,本研究以玉米秸秆固废(CSW)为原料,发展预处理-热解-研磨三步工艺,制备一种可作为水泥辅助胶凝材料的可持续生物质灰材料。重点研究了预处理方式(未处理,蒸馏水洗涤,盐酸洗涤)、热解温度(500 ℃、600 ℃、700 ℃)和热解时间(1 h、2 h、3 h)对CSA性能的影响,以及不同预处理类型和玉米秸秆灰(CSA)掺量对水泥砂浆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和热解时间的增长,CSA中SiO2含量逐渐增加,且热解温度对SiO2结晶的影响远大于热解时间的影响。掺入量为5wt%的CSA可使砂浆抗压强度提高11.7%。当CSA掺入量超过5wt%时,过多的多孔结构导致抗压强度降低。未处理、水洗和酸洗CSA的复掺,依次引发水泥基体内水化硅酸钙(C-S-H)形貌从蜂窝状、纤维状转变为致密的凝胶状,CSW经酸洗预处理、600℃下热解2 h制备的CSA具有优异的火山灰活性,可作为良好的水泥辅助胶凝材料。

吸水性微胶囊/水泥基材料的多尺度界面表征及其自修复效果
摘要:

针对以海藻酸钙为壳、环氧树脂E-51为核的吸水性微胶囊(SA)与水泥基体界面结合力较弱的问题,利用硅烷偶联剂对SA微胶囊表面进行修饰处理,改善其与水泥基体的界面结合,以提升自修复效果。采用SEM、显微硬度和拉拔试验等分析测试手段分别从微观、介观到宏观尺度分析界面结合情况,并通过砂浆试件损伤修复后的抗压强度、抗水渗透性的恢复率来评价自修复效果。研究结果表明:SA经偶联剂KH792修饰处理后,与水泥基体的界面结合更为紧密,界面处显微硬度提高了159%,界面粘结强度提高了67%;掺加4wt%(水泥质量)SA的砂浆,荷载损伤修复后抗压强度恢复率103%,水压损伤修复后抗渗性恢复率达到118%。硅烷偶联剂表面修饰显著提升了SA与水泥基体的界面结合,水泥基材料自修复效果增强。

剪力钉构造措施对UHPC模板-现浇NC界面黏结性能的影响
摘要:

为了研究预制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与普通混凝土(NC)界面的黏结滑移性能,以预制UHPC表面剪力钉的密度和分布间距为试验参数,完成了12组UHPC-NC复合试件的双面剪切试验。结果表明,设置剪力钉构造措施的试件其破坏形态主要有3种,分别为:(a) UHPC-NC黏结面与UHPC剪力钉均发生剪切破坏;(b) UHPC-NC黏结面剪切破坏、UHPC剪力钉同时发生剪切和剥离破坏;(c) UHPC-NC黏结面剪切破坏、NC基体轴压破坏。剪力钉密度与分布间距对UHPC-NC试件的黏结面抗剪强度有显著影响;尤其是剪力钉密度,黏结面抗剪强度随着剪力钉密度呈抛物线增长关系。在相同剪力钉密度下,剪力钉分布间距较大试件的黏结面抗剪强度比间距较小试件提高了19.04%~41.74%。基于现有模型及试验结果,建立了考虑黏结面破坏形态及抗剪试验方法的预制UHPC-NC黏结面抗剪强度的计算公式,其计算值与试验值吻合度较高,可为UHPC-NC复合试件的界面设计提供参考。

生物纳米复合材料
合成温度对石墨烯/Ca(OH)2纳米复合材料制备及性能的影响
摘要:

纳米Ca(OH)2对风化后的大理岩石质文物有良好的加固效果,在较低温度下得到性能优异的纳米颗粒对其成本降低和推广应用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调节反应温度,引入石墨烯量子点,制备得到了一系列石墨烯/Ca(OH)2纳米复合材料,并采用TEM、激光粒度仪、Raman、FTIR、UV-Vis、XRD、SEM、分光测色仪、压汞仪、硬度计、超声波测速仪等对材料形貌组成、相对动力学稳定性、碳酸化反应和模拟样品加固性能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反应温度的适当升高有利于石墨烯与Ca(OH)2的复合,以及纳米颗粒粒径的减小,在80℃下得到的产物相对动力学稳定性、碳酸化速率和加固性能较好;随着温度继续升高,90℃及以上所制备的材料转变为球状结晶,而且碳酸化后部分会保持为亚稳态球霰石物相,并未表现出更好的加固性能。

高抗湿MOF化聚乳酸纳纤膜制备及其高效滤除PM0.3性能
摘要:

聚乳酸(PLA)由于其生物可降解性在空气过滤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因其自身较低的电活性以及受到高湿度环境的影响,致使过滤效率不高。为此,采用微波辅助法合成了结构规整、极小尺寸(~500 nm)的金属有机框架MOF-5,进而通过静电纺丝-喷雾技术将不同负载量的MOF-5锚定于PLA纤维表面(PLA/MOF)。在负载量为8wt%时,介电常数和表面电势分别是纯PLA纳米纤维膜(纳纤膜)的2.3倍和3倍,PLA/MOF纳纤膜的电活性显著提升,摩擦电输出电压可达65.8 V。与纯PLA纳纤膜相比,PLA/MOF纳纤膜对PM0.3过滤效率大幅提高,均可达到96%以上。在高湿环境(RH=90%),空气流速为85 L/min时,8wt%负载量的PLA/MOF纳纤膜的过滤效率也可达到90%以上。这种基于提高PLA电活性的MOF化纳纤膜在高湿度环境下滤除PM0.3等人体呼吸安全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中空纳米纤维内部生长金属有机框架柔性复合膜的制备与表征
摘要:

基于金属有机框架(MOFs)的柔性复合膜材料在气体分离、污染物吸附、药物可控释放等领域具有重要的作用。利用同轴静电纺丝技术,在聚偏氟乙烯(PVDF)的高分子溶液中添加有机配体2-甲基咪唑(2-mI)作为外壳纺丝液,在甘油中添加锌离子作为内芯纺丝液,制备得到的核壳结构纳米纤维进行水热反应。在内芯甘油溶解形成中空结构的同时,锌离子向外扩散接触到外壳高分子层内表面的有机配体,在中空纳米纤维(HNFs)内部原位生成了MOF晶体ZIF-8,得到了ZIF-8@HNFs柔性复合膜材料。同时研究了金属盐与有机配体的不同比例、水热生长时间和温度对中空纳米纤维内部生长ZIF-8的影响。最佳金属盐与有机配体的摩尔比为1∶40,65℃水热生长4 h。采用XRD、SEM、FTIR、TGA和氮气吸附-脱附实验等对ZIF-8@HNFs柔性复合膜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ZIF-8原位生长在中空纳米纤维内部,负载量为3.351wt%,ZIF-8@HNFs复合材料的比表面积为38.189 m2/g、孔体积为0.204 cm3/g、孔径分布在4.678 nm 和7.573 nm,并且可以耐受200℃高温、多次弯折和纯水、碱液的浸泡4 h依旧保持结构的稳定性。而ZIF-8本身在酸性条件下会发生解离的特性,使得ZIF-8@HNFs柔性复合膜材料在污染物吸附-解吸、药物可控释放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金属基和陶瓷基复合材料
枝晶的聚集程度对金属玻璃基复合材料力学行为影响的分子动力学研究
摘要:

引入第二相可以有效地提高金属玻璃基复合材料的塑性。本文通过大规模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了枝晶弥散分布在基体中的金属玻璃基复合材料试样在单轴拉伸载荷下的力学行为。结果表明:枝晶的聚集程度显著影响材料中剪切带的行为,并导致不同的材料拉伸塑性。枝晶体积分数较小时,金属玻璃基复合材料的塑性变形由剪切转换区(STZ)原子形成剪切带机制占主导,材料的屈服应力和峰值后应力降总体随枝晶聚集程度的减小而减小;枝晶体积分数较大时,材料塑性变形由枝晶内位错滑移机制占主导,材料的屈服强度和峰值后应力降总体随枝晶聚集程度的减小而增大;在枝晶体积分数中等的情况下,两种机制同时起作用且互相影响,使材料屈服应力和塑性变形能力随枝晶聚集程度变化而呈现复杂非单调的变化趋势。本文工作旨在为具有复杂第二相的金属玻璃基复合材料的设计提供指导。

FDM增材制造BST/PVDF-ABS复合材料的正交实验研究
摘要:

钛酸锶钡(BST)/聚偏氟乙烯(PVDF)基功能复合材料因其出色的介电可调性和机械加工特性而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然而通过传统工艺制备BST/PVDF复合材料难以成型复杂形状,极大限制了其应用。本文采用熔融沉积增材制造工艺(FDM)制备BST/PVDF-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ABS)复合材料,通过正交实验设计探究工艺参数对材料体积变化率、密度、介电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打印温度高于240℃后,尺寸稳定性变差,相对密度减小,工艺参数的重要度依次:打印温度>平台温度>打印速度,当打印温度为240℃、平台温度为100℃、打印速度为30 mm/s时,BST/PVDF-ABS复合材料具有最佳介电性能和力学性能,其介电常数为11.20,介电损耗为0.0138,抗拉强度为35.03 MPa。本文阐明了打印参数对介电性能的影响机制,丰富了陶瓷/聚合物功能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技术,为设计和制备结构-功能一体化器件提供了技术基础。

晶态红磷纳米带/MIL-101-氨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降解四环素
摘要:

晶态红磷纳米带(cRP NRs)是一种具有条带状结构的新型材料,其结构赋予了晶态红磷纳米带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使其在光催化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cRP NRs因其光生电子空穴复合较快和自由基产生种类单一等问题影响了其在光催化中的应用。为了提高cRP NRs的光催化降解效率,通过结合铁基MOF材料MIL-101-NH2具有高比表面积和孔隙率的优点,利用构造异质结的方法来对材料进行改性。本文采用溶剂热法成功将cRP NRs与MIL-101-NH2铁基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复合。随后,对复合材料进行了SEM、TEM等表征,并通过元素分布扫描和XRD特征峰等分析,证实了cRP NRs与MIL-101-NH2材料的成功复合。在光催化降解四环素的对比实验中,cRP NRs/MIL-101-NH2表现出优异的降解效率,在光照90 min后降解了约80%。接着深入进行了XPS元素能谱分析、禁带宽度测量、Mott-Schottky曲线测定以及自由基捕获实验,确定了cRP NRs/MIL-101-NH2形成了Z型异质结。

复合材料细观力学
吸湿耦合四点弯曲载荷条件下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性能演变规律
摘要:

为研究吸湿耦合四点弯曲载荷条件下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性能演变规律,通过自行设计的夹具施加四点弯曲载荷,并耦合5倍浓度模拟海水吸湿环境以模拟复合材料承载结构在海水中的服役条件。通过裂纹观测系统原位监测复合材料在力学实验过程中的损伤萌生与扩展,对比分析不同预处理条件对复合材料剩余力学性能及损伤模式的影响,分别通过四点弯曲、三点弯曲及短梁剪切力学试验,对预处理中复合材料的加载区域、等弯矩段进行评估。结果表明:预处理后复合材料的四点弯曲性能降低,一端加载处出现损伤破坏后,随之继续发生多次载荷下降直至最终失效发生;复合材料的等弯矩段短梁剪切性能无明显变化,三点弯曲力学试验结果表明预处理条件对等弯矩段的应力集中作用不显著。从而,预处理条件对加载区域影响显著,使其在失效过程中呈现出多断口扩展,伴随有层间裂纹扩展现象,而对等弯矩段无显著影响。

酚醛树脂浸渍石英纤维复合材料烧蚀过程数值模拟
摘要:

针对酚醛树脂浸渍石英纤维复合材料(PISF)烧蚀热响应过程受热边界难处理的问题,建立了PISF的三维流-热-烧蚀多场耦合模型,预测了高温环境下材料受热过程和散热过程的瞬态温度分布,模拟了体积烧蚀和表面烧蚀过程,分析了各项参数对PISF传热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受热时间的增长,材料表面温度逐渐升高,流入表面的热流迅速减少。受热面中心点处受到的热流最大,约3.6 s后开始发生烧蚀,烧蚀最为明显。材料表面受热后迅速分解,产气速率迅速达到峰值,后期由于表面热阻效应,产气速率逐渐降低。一定条件下,提高导热系数会降低烧蚀后退速率和提高产气速率,背温升高,不利于材料隔热;提高热容会降低烧蚀后退速率和产气速率,背温降低,有利于材料隔热;显著提高渗透率会增强流体流动传热,提高烧蚀后退速率和产气速率,背温升高,不利于材料隔热。研究结果可以提高对PISF烧蚀热响应过程的认识,并为热防护材料的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梯度双材料负泊松比蜂窝夹芯板局部冲击失效研究
摘要:

夹芯板结构具有轻质、高抗弯刚度和良好的抗冲击等特性,将负泊松比材料作为夹芯板芯层,可以设计出具有优良动力学特征的防护结构。本文基于提出的双材料曲边内凹负泊松比胞元,通过改变胞元内纵横向材料,构建了正梯度、负梯度、对称正梯度及对称负梯度4种排列的负泊松比多胞蜂窝夹芯板。实验与仿真结果比较说明了本文数值方法的可行性。数值研究了不同排列方式时蜂窝夹芯板在受局部冲击作用下的失效力学性能,考察了冲头冲击速度和芯层梯度排列模式对夹芯板破坏模式、冲头接触力与能量吸收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芯层排列模式显著影响夹芯板的冲击破坏模式和冲击动力学性能;梯度双材料设计可以显著增强夹芯板的吸能效果。

1984年7月创刊 (月刊)

主管单位: 工业和信息化部

主办单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中国复合材料学会

主编: 邢丽英

ISSN 1000-3851

CN 11-1801/TB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下载排行More >

阅读排行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