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89年  第6卷  第1期

玻璃纤维、Kevlar-49纤维复合材料及其夹芯混杂梁的弯曲/冲击性能研究
宋焕成, 徐波
1989, 6(1): 1-Ⅰ.
摘要:
本文研究了GRP、KRP及其夹芯混杂梁在弯曲/冲击载荷下的力学行为。分析了以上几种结构的模量和强度特征及其破坏现象。研究了以上几种材料的抗冲特性。三点弯曲和Charpy冲击的实验结果表明:KRP由于压缩模量、强度都比较低,在弯曲和冲击载荷下破坏应力都较低;但与GRP混杂后,抗弯、抗冲特性都有提高,提高的幅度决定于混杂结构,引入动态弯曲强度σd可以较好地评价材料在冲击中的强度性质。
硅烷偶联剂对玻璃纤维表面性能的影响
胡福增, 柴田健一, 堤和男
1989, 6(1): 7-Ⅱ.
摘要:
固体的表面自由能是影响到吸收,浸润,粘附等表面性能的一个特征因子,但测定固体表面能的直接方法尚未建立。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电子天秤法对未处理玻璃纤维及各种硅烷偶联剂处理后玻纤的表面自由能及其分量作了测定,其基础是通过测定液体L1在另一液体L2之下对固体S接触角,间接地求得固体的表面能。结果表明,玻纤的表面自由能因硅烷偶联剂的处理而降低,并与偶联剂的结构密切有关。若硅烷中带有极性基团,则处理后玻纤的表面能较高;反之若硅烷中不含有极性基,则处理后玻纤的表面能较低。用带双键硅烷处理的玻纤有中等的表面自由能。
C/G混杂增强聚砜及其共混物夹芯层板的弯曲和冲击性能
李家驹, 麦堪成, 曾汉民
1989, 6(1): 14-Ⅲ.
摘要:
本文分别用热塑性树脂聚砜及加入反应性增塑剂双(4(4-乙炔基苯氧基)苯基)砜以改进聚砜的热性能及加工性能的混杂树脂作基体,研究了碳纤维、玻璃纤维和两种纤维混杂增强的夹芯层板的弯曲和冲击力学性能。除比较了这两种基体复合材料的常温力学性能外,还详细讨论混杂复合材料的混杂效应。应用这些效应,材料的价格及综合性能将得到合理的选择和平衡。
熔融树脂法(干法)制备单向纤维预浸带的工艺研究
栗成金
1989, 6(1): 21-Ⅳ.
摘要:
本文通过对单向玻璃纤维预浸带的浸透性、含胶量及其厚度研究,论述了环氧648-BF3MEA体系熔融树脂法制备单向预浸带工艺的可行性,并通过模拟浸带装置,确定了相应工艺参数及其主要工艺参数的质量控制方法。
用红外光谱法研究环氧树脂基体的固化特性
赵静秋, 王善琦
1989, 6(1): 26-Ⅴ.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利用红外光谱法研究双酚A型环氧基体与胺类固化体系的固化特性,并测得不同固化时间,不同胺类含量的固化程度。本文还研究了利用红外光谱跟踪环氧树脂-多元酸固化过程,从而取得了较为合理的固化温度。
端羧基丁腈橡胶和双酚A增韧混合环氧树脂体系的研究
王惠民, 周希真, 马新政, 杨桂俭
1989, 6(1): 32-Ⅵ.
摘要:
本文以2-乙基-4-甲基咪唑(简称2,4-咪唑)为固化剂,研究了端羧基丁腈橡胶(简称CTBN)和CTBN/双酚A改性的双官能环氧E-51和四官能环氧F-76混合体系的热-机械性能、微观形貌和声发射响应。结果表明:加入5份CTBN,对混合环氧树脂体系的增韧效果不明显。加入5份CTBN和24份双酚A,使体系的韧性增加。但CTBN加入的顺序不同,其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不同,增韧效果亦不同。
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界面化学反应研究
李建军, 方光贵, 汪昆华
1989, 6(1): 40-Ⅵ.
摘要:
我们用裂解气相色谱法研究了复合材料界面化学反应,实验结果表明:碳纤维表面基团可与环氧树脂发生界面化学反应,温度升高对反应有加速作用且在高温下温度的加速作用更显著。硝酸煮沸氧化处理1小时碳纤维表面基团与β萘酚缩水甘油醚环氧反应,140℃、160℃、180℃反应5小时和250℃反应20分钟,碳纤维表面基团反应量分别可达0.009gmeq/g,0.014meq/g,0.033meq/g和0.043meq/g。
论我国发展无石棉摩阻复合材料的途径
黄怿, 张元民
1989, 6(1): 46-Ⅶ.
摘要:
本文分析了无石棉摩阻复合材料研究的必要性及国外研究动态后,对我国摩阻材料增强纤维采用的玻纤、碳纤维、有机纤维、kevlar纤维、钢纤维和矿纤维作了各种比较试验,并论述了采用的可能性及现实性,提出在现阶段应当采用软玻璃纤维、碳纤维预氧丝、混杂纤维来研制中国的无石棉摩阻复合材料。
金属基铸造颗粒复合材料
刘耀辉, 李庆春, 何镇明
1989, 6(1): 55-Ⅶ.
摘要:
金属基铸造颗粒复合材料是复合材料中的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在对铸造颗粒复合材料的制造工艺方法、润湿及其改善途径、金属液的物理、化学特性、界面结构及形态等重要问题进行综合评述的基础上,对目前存在的问题、今后的研究课题和发展趋势提出了看法。认为不断完善和开发各种工艺方法,深入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工作,开发新材料是今后铸造颗粒复合材料研究的中心任务。
碳纤维-铜复合材料的制造工艺研究
王章豹, 应美芳, 王成福
1989, 6(1): 62-Ⅷ.
摘要:
本文采用了一种所谓粉浆渗透然后再在氢气流中进行热压的方法制备了碳纤维-铜复合材料。对不同温度热压和含有不同纤维体积百分比的试样进行了横向拉伸强度测定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材料的显微组织以及横向拉伸试样中裂纹的扩展情况,以确定合适的热压工艺参数并了解热压条件对复合效果的影响。
铝铜共晶合金连续定向凝固自生复合材料的组织与性能
曾松岩, 张虎, 李庆春
1989, 6(1): 69-Ⅸ.
摘要:
本文采用自制的连续定向凝固装置,考察了Al-Cu共晶合金的组织形貌与抗拉强度与生长速度的关系。研究表明,Al-33.7%Cu合金的微观组织随着生长速度增大,由不规则片状组织逐步向规则片状组织,胞状组织转变,其片间距与生长速度的1/2次幂呈线性关系。连续定向凝固铸绽的抗拉强度远高于金属型试样,并与生长速度的1/4次幂呈线性变化。文章还讨论了共晶合金由规则片状组织向胞状组织转变的条件。
碳化硅/铝复合材料界面结构透射电镜研究
彭维周, 蒲天游
1989, 6(1): 75-Ⅸ.
摘要:
本文用透射电子显微术分析了SiC/Al复合材料界面结构。结果表明:SiC/Al复合材料中存在界面反应区,反应区中有微孔,靠近纤维-基体的基体区有密集交错的位错线。
碳/锌复合材料的断口与断裂分析
陶杰, 应美芳, 王成福
1989, 6(1): 80-Ⅹ.
摘要:
本文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用液态渗透法制得的碳/锌复合材料的拉伸和冲击断口,并通过纵向、偏轴和横向动态拉伸试验,对该复合材料的断裂过程进行了观察与分析。结果表明:该复合材料的正常断口是纤维呈拔出断裂而基体呈解理断裂的拔出型断口;其断裂方式为:裂纹在基体中或在弱的界面上萌生,其裂尖处的高应力促使碳纤维与基体界面脱粘,基体中的裂纹沿解理面扩展、相遇、而纤维则发生断裂、拔出,最后复合材料失效。本文还分析了界面结合强度、纤维取向及其分布等因素对碳/锌复合材料断裂特性的影响。
计算机辅助纤维缠绕(CAFW)软件包开发成功
李国强
1989, 6(1): 85-85.
摘要:
复合材料工艺工程师在机械式缠绕机上试制复合材料容器或管道时,通常要按下述顺序进行工作:首先,准备好“三表”即《缠绕中心角与转数比的对应关系表》,《挂轮选取表》和《惰轮选取表》,以便随后查找之用。其次,按照缠绕规律的公式进行一系列的计算并找出转数比,链条长度和修正的转数比。第三,根据上述结果和机器常数,计算出纵向和环向缠绕的挂轮比,由此找出满足精度要求的挂轮和与之相适配的惰轮。第四,根据网格分析法计算出满足强度要求的纵向和环向缠绕的层数。
酚醛SMC、轻质酚醛层压板的新发展(法)
董永祺
1989, 6(1): 87-89.
摘要:
酚醛SMC(片状模塑料)的阻燃性、耐热性极好,系新型、高性能工业半成品,其产品广泛用于建筑等。法国CDFCHIMIERT公司研制成Norsophen牌酚醛SMC(亦即:P-SMC),其生产工艺与聚酯SMC相同。本文的目的在于:1.研制能满足工业要求的增稠剂,2.研制适用上述增稠剂的优质酚醛树脂,3.研制能在模温下安全贮存P-SMC,效率高的催化剂,4.探索最佳生产工艺、最短模塑周期。本文介绍了P-SMC的配方,还介绍了微质玻纤增强酚醛层压板。本文的第一部分:酚醛树脂的选择,曾在第41届美国SPIRP/C年会上发表过,这里从略。